首页 > 旅游 > > 正文
为何芭比卖出超10亿个,中国“娃娃”却曾濒临失传?
2023-08-28 07:50:52 腾讯网

为何芭比卖出超10亿个,中国“娃娃”却曾濒临失传?

随着电影《芭比》的上映,曾风靡全球的芭比娃娃又获得了人们的关注。事实上,与来自美国的“芭比”不同,中国古代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玩偶娃娃,且历史更加悠久,工艺更为精巧。

那么,你知道玩偶娃娃是如何诞生的吗?中国人创造了哪些别具一格的玩偶工艺?它们对今天的文化娱乐产业有哪些启发?


【资料图】

古代玩偶,也能“换装”

在古代,具有人类面貌特征的偶像一般具有很强的民俗特质。

例如,考古学家曾在古埃及的墓葬中发现一种名为“桨娃娃”的黏土质人偶,它们被认为是用来追求来生的媒介之一。而在中国,从西周至春秋战国,人偶的功能也以祭祀和殉葬为主。

古埃及“桨娃娃”可能是最早有记载玩具之一

早在这一时期,人偶的外貌和衣着就已被纳入了审美范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沙楚墓中,考古人员就曾挖掘出雕工精细、眉目如生、身着丝绢衣服的精致木俑人偶。

公元5世纪,由于制作神像的需要,地中海附近出现了陶瓷娃娃,并形成广泛的贸易圈,玩偶结构也随之不断地改进与发展,陶瓷玩偶开始拥有可活动的膝关节。

后来,西方的部分玩偶形象由西域传入中国,被称为“磨喝乐”,它们制作精良,身型、手足、面目、毛发栩栩如生,因此广受欢迎。

这些“磨喝乐”大多打扮精致,有的穿着红背心,有的系着青纱裙,除玩偶本身的服装搭配外,还配套有其他迷你服装,供买家随意搭配,为它们“换装”。

唐代绢衣彩绘女舞木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藏

当时的玩偶制作大师还会在其体内设机械装置,例如吴中名匠袁遇昌制造的磨喝乐,就能通过玩偶机关控制其运动,有“其衣襞脑囟(颅骨间隙),按之蠕动”。

14世纪,可以换装的时装娃娃在欧洲兴起,用以展示潮流服装和进行礼节性交往。16世纪之后,与人偶配套的各种微缩场景开始出现,人偶开始根据不同场景更换形象,其玩法得到进一步拓展。

到20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玩偶产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各国都开始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玩偶品牌。1959年,美国的芭比娃娃在纽约玩具展览会“横空出世”,自此畅销全球,卖出超10亿个。

中国“芭比”,栩栩如生

在中国,也有一种人形艺术品,它以绢为主要材料,以金属丝为骨,棉为肉,纱为肌肤,绸缎做衣,真丝饰发——这种栩栩如生的中国娃娃就是“北京绢人”,它被称为中国人自己的“芭比”。

绢人的题材多数取自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题材造型上分为历代仕女、戏曲人物、宗教神佛等,如孙悟空、穆桂英、关羽、花木兰等,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凝聚在了具体的人偶身上。

学者认为,绢人由传统人俑、人偶等发展而来,其技艺起源于唐代的纸扎。因为纸扎与绢人在工艺上十分类似,其使用场景也多为民间民俗活动、歌舞表演等,广受各阶层人民的喜爱。

宋代的“绢孩儿”则可看作“绢人”的雏形,在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的各色工艺物品中就有“绢孩儿”一词,与“染梳儿、接补梳儿、香袋儿”等物件并列。在材质和工艺上,当时的绢孩儿已经具备绢人的基本形态。

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绢人在材质、制作工艺、题材、技法等方面已经日臻纯熟,绢人的形态更趋精致,不仅体态优雅,神态细腻,还会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情景调整动作与表情。

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手举则伞扇幡幢,关刀月斧,像生人物,击鼓摇铃。”就描述了佳节庙时角色丰富、姿态生动的绢人。当时,还有不少文人墨客为其华美形态所倾倒,将其称为“绫美人”,李虹若在《朝市丛载》中写道:“只恐夜深忽欲下,令人不敢叹真真。”

绢人在制作中讲究“仿真”。从人物服装到细节配饰,从原料到制作都尽可能地工整细致,接近真实。

北京绢人的各类首饰

其中,赛绣是北京绢人独有的服装装饰工艺,对绢人整体风格与外观形象起到关键作用。绢人因体型小,原本在织物上的针线刺绣难以制作,因此改为用特制的浆液在绢纱上绘制纹样,并呈现如同刺绣一样的效果。

清朝以后,绢人因战乱等因素逐渐没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重视下,绢人这一传统手工艺才得以恢复。2009年,北京绢人被正式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娃娃,如何走向世界

近年来,随着《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中国题材的文艺作品在海外广受欢迎,“中国元素”在玩偶中的出现频率也越来越高。芭比娃娃就曾推出过“中国风”娃娃系列,因为具有明显的东方特质而广受欢迎。

那么,中国玩偶的传统技艺能否与现代流行文化结合,创造出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的中国娃娃呢?

资料显示,一个北京绢人的成本将近1000元,且至少需要熟练手工艺从业者两周时间制作完成,很难做到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成本和周期成了横亘在传统工艺商业化道路上的障碍。

那么,是否可以将北京绢人的部分工艺进行转化,使其更加符合工业生产的标准化流程呢?

事实上,已经有中国品牌正在做出尝试。

北京“唐人坊”制作的唐娃娃就在汲取了北京绢人部分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的调整和创新。

他们保留了绢人制作中用毛笔描绘头面,手工梳制、盘编古代发髻,使用彩纸包裹铁丝制作首饰等工艺,又在制作过程中改变了使用材料,多用石膏、树脂制作头部、身体、四肢,创造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风娃娃。

改良版的唐娃娃

然而,由于国内人形玩偶的产品开发相对滞后,版权保护力度不强,许多文创玩具厂商在人偶的研发上原创意识并不强。

例如,2018年,一家文创团队曾推出古装玩偶,它根据中国人的特点制成,乌发杏眼,宽额小嘴,极具古典美。尽管这款产品备受消费者喜欢,但由于在体型设计上与国外一家玩偶品牌相似,很快便遭到下架处理。

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国内人形玩偶作品往往风格不一,款式繁杂,文化承载量低,单品与整体的关联度不高,难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方面,《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长安三万里》等国产动画佳作涌现,其中的人物形象和资源尚没有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如果两者能相互补充,那么中国娃娃的未来发展将有更多的可能和更大的空间。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