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粽子,有美酒,有仲夏的白昼,有短暂的闲暇,忍不住想要摆脱一切烦忧与执念,‘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我们,还会在端午忆起两千多年前的‘人间清醒’屈原吗?
封 | 《屈原渔父图》
图 | 杨雨《屈原传》插图
(资料图)
文 | 节选自杨雨《屈原传》
每逢端午佳节,我们知道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
我们还知道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知道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如今,端午还意味着一个宜出游踏青的小长假。
有粽子,有美酒,有仲夏的白昼,有短暂的闲暇,忍不住想要摆脱一切烦忧与执念,“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我们,还会在端午忆起两千多年前的“人间清醒”屈原吗?
事实上,端午起于先秦,源于农业民族对时令的认识,并非源自屈原,但端午节的诸多习俗,相传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相传屈原死后,哀痛异常的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渔夫们在江上打捞他的真身,但并没有成功。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爱国诗人屈原。
梁启超用“极高寒的理想”与“极热烈的情感”来概括屈原。《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特邀专家杨雨教授在她的 《屈原传》中写道:
屈原的一生,从生到死,虽然命运多舛,惟有这个“清”字是写得正大光明的。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不愿意“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坚守一份心灵的纯净与清澈,该是一件多么重要而又多么不易的事情。
我们当然不必苛责自己不够“人间清醒”,没有如屈原般的清醒、清傲与清刚,但我们明白心底里需坚守的那份“清”—— 屈原生前是寂寞的,但中国文化中的屈原其实从来都不孤独。
//
狐死首丘——白起破郢,屈原自沉
(节选自《屈原传》)
杨雨
大约在公元前277年的某一天,在湖南长沙一带的湘江河畔,一位身材瘦长、面容苍老、脸色灰暗、披头散发的男子在岸边长时间徘徊着,沉思着,看样子十分落魄潦倒。他有时一边走一边高声在吟诵着什么,有时又停下脚步,朝西北的方向久久地凝望着,花白的长发被夏天傍晚的风吹得凌乱不堪,他好像也浑然不觉。眼看着太阳就要西沉,湘江上弥漫起薄雾,他似乎还没有离开的打算。
不远处有一位打鱼的老翁,他注意这位男子几乎整整一天了。渔父收起渔网准备返回,他特意绕到男子身边,上下打量了他好久,忽然眼睛一亮,脸色顿时变得恭敬起来,他对着男子深深一拜,拱手问道:“敢问这位先生可是三闾大夫?您怎么会来到这儿呢?”
男子的沉思被打断,也拱手回礼道:“在下正是屈平。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没有地方可以容得下我,所以我就被流放漂泊到了这里。”
渔父说:“圣人可不应该像您这样迂腐固执啊!圣人应该能够随着世俗的风气转变而改变看法,伸缩自如。既然全世界的人都浑浊,那您为什么不能混在里面也一起和稀泥、同流合污呢?既然别人都昏昏沉沉大醉不醒,那您为什么不混在其中连酒带渣也一起喝他个酩酊大醉呢?先生您为什么非要把事情看得那么透彻深刻,为什么非要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那么高洁,那么与众不同,以至于为世人不容而被放逐呢?”
屈平长叹一声,回答道:“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先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再将帽子戴在头上;刚洗过澡的人,一定会先把衣服上的灰尘抖掉,再穿上干净的衣服。我怎么能让自己干干净净的身体裹在污浊不堪的衣服里面呢?我做不到啊!我宁可投身湘江,去喂河里的鱼,也决不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沾染上世俗的尘埃污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也不再答话,他知道已经不可能再说服屈平。于是,渔父拱手告别屈平,他一边摇着船桨叩着船舷,一边高声唱起了楚地流行的歌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歌声清晰地飘到屈平的耳朵里,他注视着渔父逐渐远去的小船,再一次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为什么他就不能像渔父劝他的那样生活呢?无论水是清澈还是浑浊,他都应该随波逐流吗?好心的渔父看出了自己的痛苦,他是希望自己不要再执着于改变世道的浑浊,而是首先要保全自身。就算不能和那些人一起同流合污,也可以选择退隐山林,过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啊!
当屈平自认为已经濒临绝境、不知该何去何从的时候,渔父的劝告仿佛是为他指出了另外一条出路。他能做得到吗?
......
意料之中的结局终于成了无可挽回的现实!屈原泪如雨下,他发出了撕心裂肺的痛哭,也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哀郢》:“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皇天,意为“伟大的老天爷”。皇,是“大”“美”的意思,这里是表达屈原对天的一种尊敬。纯,专一、始终如一之意。震,震动,震惊。愆,即罪过。因此“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的大意是:“至高无上的老天爷啊,你为什么对楚国这么残忍,为什么要让我们的老百姓遭受如此灭顶之灾而流离失所呢?”
《哀郢》,顾名思义就是哀伤郢都的陷落。其实,让屈原陷入极度伤心和绝望的,还不仅仅只是国都陷落,君王和百姓的流亡。对他而言,可能更痛苦的是,作为真正的楚国人,自信是楚国最坚贞最勇敢的守护者,眼看着“爱人”遭受惨无人道的蹂躏,自己却无能为力。他没有办法原谅自己,他更不能在“爱人”遭遇灭顶之灾后,自己却还逍遥地苟活于世,就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
在这一刻,屈原下定了决心。
此时的屈原,从湘江流域又漂泊到了长沙东北即今岳阳地区的汨罗一带。
漫长的流亡过后,屈原对自己的国家、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痛苦的反思。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醒地看到:楚国的未来和自己凄凉的晚年一般,也将在历史的潮水中渐渐被湮没。尽管从表面看来,顷襄王已经逃离,郢都的陷落并不意味着楚国的灭亡,楚国也许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但是在洞察世事的屈原看来,顷襄王以及他身边围绕着的那群臣子,他们浑浑噩噩地过了大半辈子,遭遇大难后的楚国,也不可能再指望这样一帮糊涂虫来复兴了。
而屈原自己,也不得不相信,自己这一生再也没有可能返回他朝思暮想的郢都。他愿意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为楚国的复兴尽忠尽智。但是正像他对渔父所说的那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全世界的人污浊不堪,只知道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而苟且钻营,只有他一个人保持着内心的清洁;全世界的人都昏昏沉沉,完全不顾国家的安危,只有他一个人保持着头脑的清醒。这样一个充斥着污秽的楚国,怎么可能容得下他这样高洁的人呢!
正因为如此,多年以前,他才被那帮小人视为眼中钉,不断地编造罪名陷害他,最终促使顷襄王将他流放,逐出郢都。那时,他的心情仍然清晰得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哀郢》)
“心婵媛而伤怀”,他的心情沉痛悲伤,他怀着对郢都的无比留恋,一步一回头地走出城门。“眇不知其所跖”,他面前的路那么遥远迷茫,让他一眼看不到尽头,他不知道从此将要何去何从。
前途虽然渺茫,屈原的心却从来没有迷茫过。此后很多年,他一直在江南漂泊,但他的目光从没有一刻离开过郢都。他的足迹往东,他的视线却总是往西,聚焦在他梦萦魂牵的国都。他不止一次地在诗中流露他的悲哀:“哀故都之日远”“哀见君而不再得”。(《哀郢》)尽管内心的悲哀如此深厚,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希望——也许在他的有生之日,他还有可能再西行返回故都郢,见到楚王。正是这唯一的一线希望,支撑着他漫长而艰苦的流浪生涯。
但公元前278年,白起破郢,楚王弃城逃亡,屈原的最后一线希望也随之破灭。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哀郢》)在汨罗江畔,屈原放眼四望,想将楚国的这片江山牢牢地刻印在自己心里,最后,他的目光定格往西北——那是郢都所在的地方。“冀一反之何时”,他曾经那么期待着可以一返故都,但现在,他的身体已经不可能再回去了,他只有让自己的灵魂飞回那个他牵挂了一生的地方。正像他所咏叹的那样:“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鸟儿无论飞到哪里,最终还是要返回故乡的;狐不管死在什么地方,头必定是朝向着它洞穴所在的那个土丘的。
屈原长叹一声,朝向郢都所在的西北方长跪不起。
此时,渔父的话又在屈原的耳边响起:“既然全世界的人都浑浊,那你为什么不干脆也在里面和稀泥、同流合污呢?既然别人都昏昏沉沉大醉不醒,那你为什么不混在其中连酒带渣也一起喝他个酩酊大醉呢?你为什么非要把事情看得那么透彻深刻,为什么非要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那么高洁,那么与众不同呢?”
不,他做不到像渔父说的那样逍遥自在的生活,他没有办法放弃自己坚持了一生的干净和美好,他做不到与浑浊的世事随波逐流。他没有办法改变楚国的现状,但他也不能因此改变自己的信仰。
顷襄王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77年五月五日,汨罗江水终于淹没了屈原。这一年,屈原六十六岁。
“狐死必首丘”,屈原长眠的一刹那,他的头该是朝着郢都的方向的吧。
汨罗江水仿佛还像从前一样平静,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得上“伟大”的诗人,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涅槃、重生,而中国的历史从这一刻起注定要掀起波澜。
//
▼
《屈原传》 | 杨雨
点击图片购买
x
| 内容简介
《屈原传》是知名教授杨雨的代表作。全书对屈原的传奇人生做了全景式描绘,并从浪漫文学始祖、爱国思想先驱、香草美人情意、正道直行精神四个维度,对屈原的精神内核和人格魅力进行了深度解读。行文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诗人的浪漫,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把屈原的惊世才华、多舛命运和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爱国精神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
| 作者简介
杨雨,1974年生,湖南长沙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首批“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等。她不懈游走于中西、文哲之间,通晓法语、英语等多国语言,尤其醉心于传统诗词,著有《屈原传》《李清照传》《陆游传》《纳兰性德传》《杨雨讲诗词故事》《杨雨说词》等二十余部作品。她也致力于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曾多次主讲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担任《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等节目点评专家。
端午安康,喜乐常伴!
长江文艺出版社微信矩阵
图文编辑 胡冰倩
责任编辑 吴蒙蒙
审 核 阳继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