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设计#
夏天,
(相关资料图)
除了空调、冰箱、冰饮
可以给人解暑纳凉,
让人在炎炎夏日清凉的方法
也有许多种。
听山间风,看溪涧水,
闻林中鸟,品壶中茗,
不失给人安宁清净感,
暂忘浮世燥热。
所谓“心静自然凉”。
赏画,
也能使人的心境沉入到
艺术的氛围中受熏陶,
使人生增长见识之余,又心旷神怡。
一、南宋 马麟《静听松风图》
马麟(南宋)《静听松风图》(局部)
天热了,就去野外吹吹风,静听松涛阵阵,感受最天然的清凉。画里有两棵高大挺拔的老松树,枝干盘曲,气势苍劲。如果细瞧,会发现松针和枝上的藤蔓都是顺着同一个方向拂动,一定是风吧!在高处摆动得尤其明显,应该是因为身处深山溪流间,四野空旷,越高便吹动得越急。
二、明 仇英《四季仕女图之夏图》
仇英(明)《四季仕女图之夏图》(局部)
这是一幅表现宫女们四季游乐的画卷,图用春、夏、秋、冬四个场景画出。以树石相隔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夏季卷的主要活动是采莲,表现的是白天采莲的情景,夏季卷的水面,选用柳树是因为柳树是春夏的代表性植物。
古人水边纳凉还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而“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据《清嘉录》“荷花荡”条记载,荷花生日那天,“画船萧鼓,竟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
古人亲水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浸伏”也是一种纳凉风俗:三伏天要到江河里洗冷水浴,祛除暑气热毒,以少生疮疖和热病。东晋炼丹家葛洪的“浸伏”最出名,《四时幽赏录》“入水避暑”条就记载了他的故事:“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热,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气故耳。”
三、唐 杨凝式《夏热帖》
唐代书法家杨凝式曾书一封信札《夏热帖》,内容大致是,因天气炎热,送给僧人消夏饮料“酥密水”表示问候。后纸有宋王钦若,元鲜于枢、赵孟頫,清张照题跋及乾隆皇帝的释文。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贤志堂印”,元赵孟頫,明项元汴,清曹溶、纳兰成德、清内府等鉴藏印。
杨凝式 《夏热帖》
酥密水是夏日解暑“神饮”,古时冬日凿取冰块,藏于地窖之中,待炎炎夏日取出,“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既可降暑,又可制造冷饮。这在当时虽是个稀罕玩意儿,但杨凝式当过太子太保,所以他还是享受得起的。
四、北宋 蔡襄《暑热帖》
蔡襄在手札《暑热帖》中写道:“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几何?欲托一观,卖者要百五十千。”
蔡襄(北宋)《暑热帖》 行书 纸本23×29.2cm
信上说天气太热,来不及通报请求谒见,心中苦恼的事情已经想通了。日夜朝夕天气酷热烦闷,无处可避,感慨人生中的束缚也是如此。给你带了精茶数片,就不详细说了。犀牛角做的棋子一副,不知道能值多少钱?想带给你看一看,卖家说要百五十千。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无处可避的,何止是暑热呢?人生缰锁亦是如是。不过,好在还有好茶可以饮,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
五、明马愈《暑气帖》
马愈(明)《暑气帖》 行书 纸本23.7cm×38cm
明代书画家马愈不仅心态好,还很会择时选地,他曾书《暑气帖》邀请朋友医相先生来访叙旧:“暑气初平,颇有凉思。十一日敬洁一觞,敢请移玉过寒舍话旧片时,惟不外是荷。署款:马愈奉医相杜先生阁下。”
六、清 郎世宁《弘历观荷抚琴图》
郎世宁《弘历观荷抚琴图》(局部)
古琴,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文人的重要乐器。这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乐器,至今仍然被弹奏着,奇长而富有生命力。用乐如用药,音乐可以舒体悦心,也与中草药物一样,能使人与炎炎夏日中,静心,静气,自然凉。
不过,对于炎炎夏日,有人却并不反感,书法家柳公权说:“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陶渊明北窗下静卧,遇凉风突然拂来,自谓是“羲皇上人”。就连夏天的午睡也仿佛比别的时候更香甜,有诗为证:“纸屏瓦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夏天以它独有的热情,给与了人们不同的感受,与其一直抱怨炎热,不如趁着这个时光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吧!
明代 文徵明 《绿荫草堂图》局部
于非闇 荷花
明代 文徵明 《消夏小景图》局部
清代石涛 《浦上生绿烟》
明代 沈周 《蕉荫琴思图》局部
清 八大山人 《黄雀图》 草书合璧
宋代 佚名 《柳塘寻句图》局部
谢稚柳 翠荷小鸟图
唐云 荷花游鱼图
娄师白 荷
李苦禅 荷花
陈佩秋 红荷泼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