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 正文
立秋习俗吃什么食物 立秋习俗|今日热搜
2023-06-23 20:14:05 城市网

1、立秋的习俗贴秋膘“立秋”这一天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 ,但“贴秋膘”要适度。

2、伏天人们胃口普遍较差,食欲不振,不少人会瘦一些,因此有了“贴秋膘”的习俗。

3、2、啃秋“啃秋”,也称“咬秋”,在立秋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资料图】

4、3、喝秋水由于夏季流汗较多,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积暑,免秋来腹泻、闹肚子。

5、4、洗澡为防秋老虎立秋这天洗澡方面很讲究。

6、有的地方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有的地方这天还忌讳洗澡。

7、5、晒秋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区,有“晒秋”习俗。

8、因为平地少,农民便利用自家窗台、房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

9、“晒秋”的秋不仅指秋天,更寓意着丰收和收获的果实。

10、6、摸秋立秋当夜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11、7、立秋吃“渣”山东地区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12、……,……啃秋  很多地方都有“啃秋”的习俗,在安徽皖南等地区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啃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13、此外,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14、  啃秋的习俗,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

15、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

16、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

17、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寓意着五谷丰登。

18、  抢秋膘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吃黄瓜会越来越瘦,吃茄子会越来越胖)。

19、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

20、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

21、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22、  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23、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很多地区的民俗带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

24、四川、山东是这一类民俗的典型代表。

25、  夏去秋来,金菊开,雁徘徊,秋风秋雨来。

26、天高云白,烦恼埋,登高台,秋思秋情怀。

27、日子飞快,立秋来,祝福在,秋信秋语愿你日子精彩,快乐开怀。

28、农历七月间(阳历8月7日)的立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时。

29、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

30、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31、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

32、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33、"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

34、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35、 立秋日晨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后,可知夏天自身的肥瘦。

36、而在饮食方面,立秋这天吃西瓜、蒸茄脯、煎香糯饮,或是饮烧酒,都广泛流传由来已久的食俗。

37、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无关系。

38、“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

39、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

40、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

41、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

42、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

43、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44、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45、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

46、和“咬春”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47、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48、”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49、早在唐宋时,人们立秋这天就要用井水送下7—14粒红小豆,而且必须面朝西站着,也是为了祈求秋天不得腹泻等症。

50、现在我国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

51、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

52、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

53、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54、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立秋时分,许多老皇历中都标出具体时间),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55、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56、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57、 南通风俗,以立秋节气的时间在朝或夜,来预卜立秋以后天气的炎凉。

58、谚语“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吼吼”即是此意。

59、从日历上看来,今年是8月8日早上6 时24分立秋,想来应该是天凉好个秋吧!南通民俗还认为立秋这一天的天气变化,与秋季农田收成关系极大。

60、如立秋这天听到雷声,田里的庄稼就“秀”(吐穗开花)不好,谷子长不饱满,瘪谷多,将大大减产。

61、又认为:稻秀时节,若浓雾大作并有白虹贯天,这种沙地人叫作“白鲎”的天象,收获时秕谷必多,俗呼为“天收”。

62、可见民间对立秋日雷鸣和出现虹这类自然现象,甚为忌讳。

63、 南通和江南一带一样,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

64、南通及江南地区西瓜旺市在小暑和大暑之间,酷热的盛夏也在这一时期,而立秋一般在大暑之后的8月7日、8日二日,此时这一带的西瓜已入末市,瓜的甜度和质量也明显下降,气候亦将告秋,所以立秋食西瓜应是于理不通。

65、但是为何会有立秋吃西瓜的风俗呢?原来,西瓜虽从宋代传入中原,但种植并不普遍,所以那时并没有产生和形成立秋吃西瓜的风俗。

66、但在西域,西瓜原产地已普遍盛行立秋吃西瓜的风俗。

67、因西域地处中国的西北,纬度较高,立秋前后西瓜刚进入采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种尝鲜。

68、此风俗约在清代影响南方,而此时江浙沪等地的西瓜已进入末市,人们对立秋吃西瓜的原由作出了种种解释。

69、有人讲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积结的淤气,有的人讲可以为过冬积聚“阳威”,而实际上只是北方风俗的影响而已。

70、但有一点应予承认,那就是立秋以后,天气逐渐凉爽,西瓜上市量日趋减少,立秋日人们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别之意。

71、 立秋以后,如天旱少雨,赤日炎炎,产生连续酷热天气,就把伏天拖长了,即所谓“秋老虎”,意谓炎势如虎,反常的酷热不逊于大暑。

72、此时人们更感到闷热难当。

73、当然秋天的炎热毕竟像“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74、立秋后如逢雨水多,下一阵雨凉一阵,处暑后,暑气当已消退,确实进入秋季了。

75、 农历七月间的立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时节。

76、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

77、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78、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

79、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80、”从唐宋时起,就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

81、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82、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无关系。

83、“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

84、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

85、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

86、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

87、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

88、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89、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90、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

91、和“咬春”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92、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93、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

94、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

95、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96、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97、  立秋以后,如天旱少雨,赤日炎炎,产生连续酷热天气,就把伏天拖长了,即所谓“秋老虎”,意谓炎势如虎,反常的酷热不逊于大暑。

98、此时人们更感到闷热难当。

99、当然秋天的炎热毕竟像“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100、立秋后如逢雨水多,下一阵雨凉一阵,处暑后,暑气当已消退,确实进入秋季了。

101、应该是吃汤圆吧?。

相信通过立秋习俗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