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要区回龙镇与蛟塘镇交界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有一座始建于清代的
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妇岭龙窑。
△龙窑,因形似卧龙,故此得名,用砖砌筑于缓坡之上。陈彦成 摄
多年来,
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代表性
传承人周加铸脚踏实地,
在青砖黛瓦间传承龙窑文化和
古建砖瓦制作技艺,
甘守寂寞,匠心独运,
用现代技术推陈出新,
创造出属于他这一代的文化瑰宝。
在新妇岭龙窑,
两条巨大的龙窑,
静静“盘卧”在大地上,
处处充满着历史的厚重。
龙窑两边,
堆放着各式各样精美的古建砖瓦制品。
上方,
高高的铁架棚为龙窑遮风挡雨。
△位于高要区回龙镇与蛟塘镇交界新妇岭下的两条古老龙窑。周加铸 摄
△位于回龙镇与蛟塘镇交界的龙窑保存完好并有上百年历史,在省内极其稀少。程晴 摄
新妇岭龙窑始建于清代,
属砖泥结构。
现存2条龙窑,
每条长43米,3.5米,
窑体约 150平方米。
每条龙窑左右两边
各有24个火口,
分6级,每级4个。
两条龙窑用砖砌筑于缓坡之上,为直焰式筒形穹状隧道,窑头在下方,窑体向上展开。“后面高耸的‘塔’是龙窑的烟囱,前面部分是龙窑的龙头,紧接着是龙窑的龙身、龙尾。”周加铸介绍,龙窑以前主要以烧制红砖、红瓦、红阶砖以及窗花、砖雕、烟囱等陶瓷制品为主,2013年才停止烧制。
△ 图源 高要发布
龙窑历经沧桑,
至今保存较为完好,
为研究当地制陶技艺提供实物依据,
具有一定的历史、
科学和艺术研究价值。
2021年3月,
新妇岭龙窑被认定为
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从龙窑外缘向四周延伸9米。
△烧窑时,龙窑如同一条火龙。周加铸 摄
2021年4月,
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
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加铸成了该技艺和新妇岭龙窑的传承人。
周加铸的家族从其曾祖父开始,
就在回龙镇从事
砖瓦雕塑烧制的手艺业。
从小时候起,
他的父亲喜欢带他到龙窑干活,
手把手传授技艺。
耳濡目染,
周加铸从孩童时代起,
就对古建砖瓦制作
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日积月累中,
慢慢掌握了制作的每一个环节。
△ 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加铸 图源 高要发布
周加铸从父辈手中接棒古建砖瓦制作,
再到创立自己的公司品牌,
已有20多个年头。
周加铸
我有想过让龙窑重新烧起来,这样既能出效益,也能更好地传承古建砖瓦文化。但由于生态环保方面的要求,烧柴火已经不可持续,我们正往研学、乡村文旅方面去活化利用。
△周加铸在制作古建筑构件—卷尾。图源 高要发布
周加铸已构思用“沉浸式研学”的方法,
传承与发扬龙窑和古建砖瓦文化,
通过研学、古建陶艺制作等多形式,
让更多的人体验古建砖瓦制作,
感受龙窑和岭南古建砖瓦的魅力。
△ 探讨、摸索、实践新式样、新模具成为周加铸(左一)的日常。程晴 摄
周加铸
最好的保护就是把龙窑活化利用起来。一方面,我计划设立展示区,打造传统制作场景,让体验代替宣讲,将非遗等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为美丽乡村注入古建元素,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作为非遗传承人,我想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同时让新妇岭龙窑继续保护传承下去。
周加铸并不是守着龙窑感叹历史的人,
他们家族紧跟时代步伐,
一步也没停歇。
从父亲手中接过新妇岭龙窑古建砖瓦厂,
他带动企业先后历经了
从龙窑到土包窑,
再到厢式窑和辊道窑的变迁。
目前,
古建砖瓦迎来了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
△ 图一龙窑内部。陈彦成 摄图二图三程晴 摄
周加铸
现代窑炉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越来越精准,像这个辊道窑,从装、烘、烧制、降温,走完这200多米的传送带,用时16个小时就完成了,都是仪器控制,精确度高,产品质量保证,我也得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古建工艺制品的设计上。
△辊道窑。周加铸 摄
车间内,
摆满了各类或大或小、
设计精美的古建工艺制品。
流水线上,
成百上千件的古建砖瓦制品
源源不断地锻造而成。
现在每年该厂都有大大小小
近百万件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周加铸
从龙窑到现在的企业,称呼和烧制的方法不同了。但古建砖瓦的制作技艺和文化都蕴含在每一件产品里。肇庆七星岩、鼎湖山都有用我们公司产品。其中,卖到最多的地方是怀集。许多乡村修宗祠、民宿等,也会用到我们公司的产品。
△ 图源 高要发布
非遗技艺要与现代生活碰撞出惊喜,
才受欢迎,
才能让人记住。
图案、色彩不能一成不变,
传统的建筑构件亦可成为新的流行美学。
资料来源:西江日报(记者 黄有剑 通讯员 程红艳 赖家乐) 高要发布
编 辑:陈玥琦 (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