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网 首席记者 丛黎 摄)
(资料图片)
信网6月21日讯(首席记者 丛黎)急诊可以说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每天都会接触形形色色的病人,常常要面对外伤、车祸、醉酒、呼吸衰竭、猝死、中毒……往往这些病症大多发病快、急,病种复杂,必须在短时间内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地抢救,这也是大多数人们对于急诊科的固有印象。在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西院区(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这里的急诊科或许并没有太多与死神抗争的瞬间,虽然每天人头攒动,可来这里的人十有八九都是一些熟悉的面孔,一声简单的问候,一把及时的搀扶,一丝温柔的话语,相比之下,这里的急诊科显得略有不同,紧张的气氛下更多了一些温情,这里的医护用执着和坚定守住了“生命线”,用真诚暖心的服务诠释着“医患情”。近日,信网记者走进急诊科,跟随护士长崔晓梅的脚步,记录下了急诊科的那些事儿。
“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永远也不知道下一分钟会进来一个什么情况的急症患者。”这,就是急诊科,也是护士长崔晓梅的工作“主战场”,200多米的急诊科走廊不算长,却记录着崔晓梅每天的步履匆匆。
整理仪容准备上岗。(来源:信网 首席记者 丛黎 摄)
早上7时30分,像往常一样,崔晓梅早早到岗,换好工作服,简单整理了一下仪容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作为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崔晓梅就是要亲自巡视并看望前一天收治的重症患者,了解他们的最新情况和状态。
急诊科晨间例会。(来源:信网 首席记者 丛黎 摄)
急诊科实行24小时轮班制,每天早上8点是急诊科的例行会议,值班护士和医生需要交待前一天新入的急危重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崔晓梅及急诊科主任姜荣钦会落实科室出现的问题,安排接下来工作的重点。
“昨天晚上收治的患者是一位94岁高龄老人,入院时出现心绞痛,进行了相关处理,老人情况得到了明显缓解,目前仍在进一步留观。”值班医生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一一介绍,十分详细且处置及时,整个会议时间不长,却十分精要,治疗及护理思路清晰且严谨。
护理组早会。(来源:信网 首席记者 丛黎 摄)
8时15分,结束了整个科室的例行会议,护理组的“每日一会”也照常开始。“昨天患者李阿姨跟我反映,咱们病床的床褥比较硬,躺上去不是非常舒适,这个问题我们要抓紧落实解决,尝试多垫几层看看情况会不会得到改善,虽然肯定不如家里的舒服,但既然问题存在,我们就要尽可能去改善,从身边小事做起,真正做到患者有问题,我们有回应。”护士长崔晓梅在会上说。此外,为了能够督促护士们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提升急救处置效率,崔晓梅每天都会给大家“留作业”,第二天在早会上进行提问,大家热情回答,交流热烈,针对护士回答的情况进行进一步完善和讲解,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科室的护理水平稳步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也在明显提高。
在急诊导医台巡视。(来源:信网 首席记者 丛黎 摄)
此外,崔晓梅还强调了预检分诊的注意事项,“对于一些急性心梗患者,他们的病症表现往往不仅仅是胸痛,护士在遇到这类患者时,一定要多问一句,同时,我们也可以为患者进行中医按摩,暂时缓解他们的不适,等待医生的进一步救治。”崔晓梅介绍,
整理器械和耗材。(来源:信网 首席记者 丛黎 摄)
调试设备。(来源:信网 首席记者 丛黎 摄)
8时35分,会议开完,大家各司其职,作为护士长的崔晓梅来到了外科换药室,器械柜里整齐摆放着各类急诊科所用的器械、药物等耗材。只见她仔细查看,对照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一遍遍核实,核实完成后还会再检查一下药品的外表塑封有无破损。“到了夏季,青岛本身就会比较潮湿,我们医院离海边也近,这些药品必须得每天检查,以免受潮影响使用,只有及时发现才能尽快补充,这都是每天必做的。”崔晓梅说。随后,她又来到急诊留观室,对于急救设备进行了逐一调试,保证了急救设备100%的完好率。
为老人测量血压。(来源:信网 首席记者 丛黎 摄)
9时10分,家住附近的居民陈女士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了急诊科,老人早起血压有些高,头晕,家人不放心赶紧带着老人来到医院,护士长崔晓梅立即将老人带好留观室等待,量血压,指导家属如何办理挂号就诊等手续。
为患者查看尿管情况。(来源:信网 首席记者 丛黎 摄)
就在这时,90岁的王女士来到了急诊,原来,这位老人是医院的“老朋友”,由于长期带尿管生存,老人卧床时一不注意就会晃动到尿管,这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及时进行调整,以免给老人带来不适。“我们医院靠近老城区,老年患者比较多,尤其是一些慢性病、长期卧床的老人,更换尿管、胃管是是他们的日常需求,就近就医对于老人及家属来说是最为方便的,有很多老年患者来到我们医院就不愿再辗转其他医院了,我们这里的服务和专业能力都非常受患者肯定。”崔晓梅说。
帮家属联系病房。(来源:信网 首席记者 丛黎 摄)
10时20分,一辆救护车稳稳停在急诊门口,从担架上抬下来的是一位转院老年患者,需要到针推康复二科住院进行治疗。“请问老人是直接转进病房吗?是哪个科室确定了吗?”崔晓梅赶紧上前与家属沟通,可家属只清楚是二号楼,其他也表述不明白,见状,崔晓梅赶紧拿出手机与病房科室联系。“我这里有一位转院的老人,家属说是要找孙主任,是直接转去病房吗?你们那边准备接收一下,我马上联系人员将老人转送过去。”崔晓梅的及时处理让患者及家属感到放心。
气管插管培训。(来源:信网 首席记者 丛黎 摄)
处理好相关事情,崔晓梅带领着几位手头工作不忙的护士们开始了气管插管培训,崔晓梅亲自演示,精确到每个流程和细节,严格控制时间。针对每次培训所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纠正。培训完成后,从头忙到尾的崔晓梅已经热得满脸通红。虽为护士长,可在她看来,只有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才能带领这个团队不断向前。
解答患者疑问。(来源:信网 首席记者 丛黎 摄)
查看留观病房患者情况。(来源:信网 首席记者 丛黎 摄)
11时10分,正在留观病房巡视的崔晓梅接到了家里的电话,作为二胎妈妈的她因工作的特殊性,平日里很少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几乎都托付给了了家里的老人,老人在电话中说大宝有些感冒发烧,从学校里面把孩子接了回来,只见她简单跟老人嘱咐了几句,便又投入到了忙碌的工作中。
“大宝今年上四年级,小宝还没上幼儿园,这次生病的是大宝,这几天就看她不是很舒服,还是没躲过发烧,家里有老人在照顾,我也不是很担心,其实也确实是顾及不上她们。”崔晓梅告诉记者,自己和爱人都是医务工作者,有时候晚上两个人还会同时加班,对孩子几乎属于“半放养”状态,陪伴孩子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话语中表露着对孩子深深的内疚。
临近中午,护士们分成两组,轮流吃饭,以保障科室人员随时在岗,在急诊科,休息和吃饭从来没有固定时间,匆忙吃几口就投入“战斗”的事情更是时有发生。尽管如此,为了能够保障医护人员能够有一个休息的空间,作为护士长的崔晓梅可没少花心思。
“小屋”。(来源:信网 首席记者 丛黎 摄)
“护士长,我们先去小屋了,你忙完记得吃饭。”一名护士口中的“小屋”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崔晓梅带着记者来到了这个“神秘”地方。那是一间离急诊科不远的小房间,里面差不多就只五六个平方,走进去却发现“别有洞天”。里面整齐摆放着一张上下床,桌子上摆放着一些日常用品,墙上贴满了各种时期的照片,阳光照射进来,小屋里格外温暖。
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来源:信网 首席记者 丛黎 摄)
“这个房间其实很小,主要是为了能够让医护们有个休息的地方,但又不想太冷清,所以就简单装饰了一下,让大家觉得更加温馨一些,时间久了,这里也成了很多同事的第二个‘家’,工作上的不顺心和小情绪在这里得到了疏解。”崔晓梅一边说一边和记者分享着墙上的照片,业余爱好摄影的崔晓梅细心地将工作中的一些难忘瞬间全部用镜头记录了下来,每一张照片的拍摄日期、地点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崔晓梅都会清楚记得,看着满墙的照片,这些珍贵的回忆,崔晓梅视如珍宝。
指导患者家属办理住院等手续。(来源:信网 首席记者 丛黎 摄)
下午1时30分,急诊科走廊上的患者多了起来,患者陈先生因外伤来到急诊科,只见患者的右手小拇指肿胀得十分明显,已经有些发紫,护士们赶忙将他带到处置室进行伤口处理。
近期,急诊门诊上的发烧患者数量明显上升,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家属对此更是不敢有一丝马虎,作为急诊科护士长的崔晓梅了解家属的心情,懂得患者的需求,用温柔的话语帮助着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患者,一切做到忙中有序,给予患者最大的安心和鼓励。
2时45分,呼叫铃响了,有位老年患者出现突发情况,崔晓梅跑步前行,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救治,与时间赛跑,帮助患者脱险。“急诊科工作杂,接诊的患者形形色色,忙忙碌碌,实在是太多了,只要在岗,脑子里的这根弦就得一直绷着,这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在这里,接触了太多生死离别,遇到过家属的一些不理解甚至谩骂,心情也会跟着跌宕起伏,可哪怕如此,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能做的就是尽全力抢救,整理好自己的心情,随时‘上阵’”。崔晓梅向记者讲述着,或许她们并不需要刻意去描述一些生动的故事,因为他们的每一天都是平凡却又不平凡的。
下午4时的急诊科走廊里依旧人来人往,崔晓梅的脚步也依旧穿梭在各个房间,丝毫未曾休息,手机不离手,笔记本随时从口袋中掏出,急诊科一天的工作无疑是充实的,充满着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性,可崔晓梅的内心却无比坚定。
忙碌的背影。(来源:信网 首席记者 丛黎 摄)
崔晓梅的一天只是当前急诊科医护忙碌状态下的一个缩影,伴着落日的余晖,她的的背影令记者印象深刻,世间最治愈的温暖莫过于因为有这样一群不辞辛苦,昼夜无分,温暖的守护者在我们身边的白衣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