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嘉嘉
【资料图】
6月15日上午,美国新闻网站Politico发布消息称,由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副司长兼首席贸易执法官丹尼斯·雷东内特(Denis Redonnet)领导的贸易保护部门,正在讨论是否对新能源车进行所谓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允许欧盟额外征税。
对此,德国官员表示,这项措施有可能损害中欧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伤害在中国有大量投资的欧洲企业。
“双反”又要来了吗?
提起“双反”,人们想到的一般是欧盟在2012年对中国光伏产业进行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以及从2013年开始对“不接受价格承诺”的企业征收47.7%至64.9%不等、为期5年的高额“双反税”,涉案产品为光伏晶硅电池和光伏晶硅组件。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的光伏企业并没有被“双反”打倒,历经20多年的艰苦追赶,如今的中国光伏产业,早已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全产业链产能均占全世界80%以上的无冕之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的光伏企业确实值得全世界侧目。原因无他,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大鱼大的国内市场中,哪怕是一位“渔夫”,也不容小觑。
通威股份(600438.SH)就是这位“渔夫”。
水产饲料起家,拓展光伏业务,靠精准的市场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应对措施,通威股份在高纯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生产两端均多年蝉联全球第一(InfoLink Consulting统计),并在2022年第二季度成为行业首家电池出货量累计超过100GW的企业。
2022年,通威股份营收达1424亿元,同比增长119.69%,归母净利润来到257.26亿元,同比增幅更是攀上了惊人的217.25%。
然而, 走上“人生巅峰”的通威股份毫无放缓脚步的意思,在有4座工厂在建的情况下,于6月6日再次宣布扩产,其中包含并非长项的组件领域,即便光伏产业整体产能过剩。
动作如此激进,是通威股份飘了,还是另有谋划?
对于通威股份的扩产,资本市场在经历短暂的质疑后,给予了积极的反馈。 6月8日至6月20日,通威股份股价从31.51元/股升至34.55元/股,上涨9.65%。
本文试图回答三个问题:
1、光伏产业产能过剩,为什么通威股份还一直在扩产?
2、通威股份为什么能够实现从饲料跨界光伏的高难度转型?
3、通威股份的挑战在什么地方?
产能过剩,光伏产业的“老毛病
想要理解通威股份的扩产逻辑,首先要从光伏产业的大背景入手。
光伏产业的第一定律是降本。
无论是《巴黎协定》还是国内的碳中和战略,本质上追求的都是以相对低廉、环保的能源供应支撑产业发展,这项需求与人类的长期发展趋势契合。
因此,即便短期内光伏产业受原材料价格波动、世界范围内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基于全球能源转型的确定性,长预期仍能保持稳定,增长空间广阔。
第二定律则是战略安全。
2022年俄乌战争导致的能源危机,致使欧洲各国对新能源需求猛增,在能源安全战略的牵引下,纷纷追求光伏能源本土化,在加速全球装机量抬升的同时,对光伏企业的供应链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眼下光伏企业,尤其是头部玩家的扩产,实际目的是为了构筑更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并借着扩产落地新技术,以规模和技术优势卡位2024年经济复苏后的需求回暖。
国内政策的引导,是光伏巨头频频扩产的另一重原因。
例如,隆基绿能(601012.SH)、通威股份、晶科能源(688233.SH),分别与西安、成都、山西等地签订了项目投资协议。不同地方的政府不约而同地给予了土地支持、厂房代建等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
但是,扩产狂潮也带来了隐患——产能过剩。
硅业分会专家委副主任吕锦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3年国内多晶硅产量保守有146万吨,加上进口,总量可达156万吨,这些硅料已经足够600GW光伏装机,远超市场的乐观预期。
之所以产能过剩如此严重,与2021年至2022年间光伏组件、电站需求猛增带动的上游硅料价格上涨有关。
2021年5月到2022年底,硅料价格一直处于涨势,由5月的88元/kg上涨至156元/kg,然后又快速上涨至272元/kg。
上游玩家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2020年,通威股份高晶硅业务的毛利率还在36%,但到2022年,毛利率已经上涨到了75%。虽然有一部分企业技术升级、管理优化的因素,还是可以从中窥见硅料涨价带来的高利润。
高利润的驱使下,上游玩家纷纷加码。经两年的扩产,新建产能陆续于2022年年底投入市场。随着短缺的硅料逐渐充足,硅料价格的下跌也如期而至。
2022年12月开始,硅料的市场成交均价出现断崖式下跌,最低甚至打破150元/kg。
这时,光伏产业的第三定律——技术开始发挥作用了。
其实,从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由于光伏技术和产品的迭代迅速,光伏行业的建成和规划在建产能,长期处于远超市场需求的过剩状态,但现先进产能则常常显得不足。
每一次产业调整都是一次优胜劣汰的市场洗礼,正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一轮又一轮行业洗牌倒逼企业不断创新、技术进步,最终使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
正如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在SNEC光伏展期间所说的那样——
“今后两三年会有超过一半的光伏企业退出市场。在这个过程中,财务脆弱的、技术不够领先的、早期品牌通道不够完善的企业可能会首先受到伤害,能否在洗牌过程中活下来是存疑的。”
扩产,一场技术和规模的淘汰赛
在“长期需求旺盛,短期产能过剩”的行业背景和“降本、战略安全、技术”三大光伏核心定律的作用下,通威股份的扩产呈现三个面向:硅料端扩产以应对产能不足、电池片端投入新产能顺应市场、组件端扩产加速垂直一体化增强竞争力。
首先是硅料业务端。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的前三个季度,通威股份就拿下了6笔硅料订单,总量接近138万吨,虽然都是长订单,但依照2022年的产能26.7万吨估算,仍需要5年左右才能全部交付。
财报显示,2022年通威股份太阳能多晶硅、单晶硅电池、晶体硅电池组件产能利用率均超过100%,其中太阳能多晶硅产能利用率更是高达122%。
并且,这些订单多为“锁量不锁价”,不太可能产生违约成本低于以市场价购入硅料的利润而产生的违约问题。
因此,虽然硅料价格目前因为产能过剩持续下降,但从产能及订单来看,通威股份仍需要通过扩产来缓解产能不足。
其次是电池片业务端。
与芯片不同,在光伏领域,电池片尺寸越大,科技含量越高。在Black & Veatch的一组测算中,210-660W 较 166-450W 组件的初始投资及度电成本降幅均达 9%以上。
因此,大尺寸电池片近年来逐渐成为了行业主流。
通过梳理通威股份自2021年来新增的产能可以发现,随着眉山、金堂等项目的投产,通威股份的大尺寸产能占比也在逐渐提升。目前,公司的大尺寸产能已经占到了总电池片产能的90%以上。
不过,即便产品顺应市场需求,通威股份也对产能过剩采取了一定的防御手段。
去年年末,在TCL、隆基绿能等硅片玩家宣布降价之后,通威股份顺势调低了182mm、210mm的单晶PERC电池的价格,幅度分别为19.54%、20.3%。
如果说通威股份在硅料和电池片两端的扩产是在打阵地战,在组件端的加码,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突围战。
纵观整个光伏产业链,组件环节是为数不多的轻资产业务,虽然本身利润率并不高,但拥有较高的资产周转率。想要在这一环节树立核心竞争力,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工程能力、品牌效应、供应链能力。
通威股份的组件业务虽然不比隆基绿能、天合光能(688599.SH)等组件巨头,但也不算从0开始。
2013年收购合肥塞维后,通威股份就拥有了部分组件产能,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组件技术和市场基础。背靠上游供应链能力和业内拔尖的企业管理风格,在订单的驱动下,通威股份抢食组件市场水到渠成。
其实,不光是通威股份,几乎所有光伏产业的龙头玩家,都在离开舒适区,向产业链的其他环节蔓延,“垂直一体化”蔚然成风。
光伏玩家青睐一体化,有的是为了保证稳定的上下游供应,有的是看中了上游相对充沛的利润,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打通产业链带来的终端价格管控能力。
目前,已有硅片组件双巨头隆基绿能、组件企业东方日升(300118.SZ)、光伏玻璃企业信义光能(00868.HK)、硅片巨头上机数控(603185.SH)等先后进军硅料环节。
饲料跨行光伏,锁定未来“第一能源
把时间拨回1984年。
如果你喜欢钓鱼,恰好又生活在四川眉山两河口水库附近,大概有机会遇见一个养鱼到来不及睡觉的技术员。
之所以他“豁出命”养鱼,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社会供应短缺,想找到办法提高鱼的产量。另一方面,那些通过学习渔业养殖技术变身万元户的故事,也让他充满了憧憬。
皇天不负有心人。10月,这个技术员发明的“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通过验收,并创造了四川省养鱼高产纪录,甚至推向全国。
这个年仅20岁,项目成果就被农业部和国家科委分别列入“丰收计划”和“星火计划”的年轻人,就是如今通威股份的掌门人——刘汉元。
而后来为了配合养鱼而成立的鱼饲料厂——科力,成为了今天光伏巨头通威股份。
科力,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推进,饲料厂也在朝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方向发展,经过多年的规模扩张和用心经营,通威股份终于在2004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同年,欧美国家陆续出台补贴等支持政策,刺激全球光伏市场迎来爆发,大批光伏制造商赴美上市。
而彼时的刘汉元,正在北大深造。
在光华管理学院读完EMBA后,刘汉元顺势攻读了经管学院的DBA工商管理博士学位。这段时间里,他站定光伏能源将是未来的第一能源,并以“各种新能源比较研究与我国能源战略的选择”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进行研究。
从业绩面来说,通威股份经历20年发展,水产饲料业务已经趋于稳定,加之行业的毛利润相对较低,不符合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增长要求。
因此,通威股份顺理成章地开启了跨行光伏的转型之路。
“渔夫”转行光伏,技术是一道难题,怎么跨出第一步?通威股份的答案是,买。
2008年,通威股份收购四川永祥50%的股份,并于同年11月投产首批2000多吨多晶硅。
这一步棋虽然帮通威股份赶上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硅料涨价的短期红利,但之后持续疲软的市场需求,同样给通威股份带来了不小的业绩压力。在一次采访中,刘汉元坦言,当时多晶硅业务是亏损的。
然而,刘汉元进军光伏领域的野心并没有因此而消退。2009年7月,通威股份逆势扩产3000多吨多晶硅,响当当地向市场传递出了通威股份深耕光伏领域的决心。
2013年,欧债危机、欧美“双反”接踵而至,国内市场哀鸿遍野,电池片企业合肥塞维(今合肥通威)陷入停产,濒临破产。
在一年的考察和筹备之后,刘汉元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机会,于2013年9月并购合肥塞维100%的股份,因此掌握了光伏组件、电池片的关键技术。
另一边,永祥股份启动技术改造,进一步扩大多晶硅产量,在2015年改造完成后,产能由之前的4000吨提升至1.5万吨,位居全国前三。
2015年和2016年,通威股份先后实现了对旗下通威新能源、永祥股份、合肥通威的百分百控股,将硅料、电池、光伏电站三项业务都攥在了手中。这枚压缩了多年的弹簧,终于要开始释放它的势能了。
2017年到2022年,通威股份全线扩产,仅经过一年,多晶硅产量就从全国第三迈入了世界第三,电池产量更是夺下了全球第一的头衔,并在之后的多年时间里蝉联这两个领域的产能冠军。
截止2022年,通威股份拥有多晶硅料年产能 26.7 万吨、太阳能电池年产能超54GW、组件产能 15GW,并规划2024至2026年期间高纯晶硅、太阳能电池累计产能规模分别达到 80-100万吨、130-150GW,进一步巩固高纯晶硅和太阳能电池全球龙头的地位。
总体来说,通威股份能几度穿越周期,成长为今天的光伏巨头,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由于光伏发具有发电和投资的双重属性,既可以助力脱贫攻坚,又能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在过去的20年间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
其次,水产饲料的老本行为通威股份提供了相对厚实的家底,支持它能在光伏行业整体下行的阶段有充足的现金流进行并购、扩产以及技术创新。
从2008年2000吨多晶硅项目试生产成功至今,通威股份经历四次大型技改,掌握多项核心技术,许多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刘汉光本人在进修期间对新能源的深度研究,锻炼出了他在市场震荡中“寻宝”的敏锐洞察力,带领企业几次抄底成功,收获了核心技术和产能,并在后续的技术革新中持续突破。
光伏一体化竞争加剧,技术铸就核心竞争力
目前来看,通威股份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光伏巨头们无论在市场上多么光鲜亮丽,竞争的核心最终都将回归到实验室里。
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电池技术蓬勃发展,转换效率与产能规模不断突破,PERC电池转换效率愈发接近其理论上限。
截至 2022 年,P型单晶电池平均转换效率为 23.2%,N型TOPCon 电池平均转换效率为 24.5%,异质结电池平均转换效率为24.6%,薄膜化电池、钙钛矿电池转换效率也在不断进步。
目前来看,通威股份的电池产能以P型为主,已经接近理论值极限,而技术提升和成本降低处于快速生长期的N型电池则产能相对较低,仅为9GW。
是否能够踩中下一个时期电池技术的突破点,紧跟前沿技术研发,将是通威股份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根据通威股份2022年年报透露,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开展下一代量产主流技术路线的中试与转化。
基于TOPcon电池技术的性价比优势,已经投产9GW TNC产线,另有16GW TNC产线在建设当中,预计将在2023年投产。同时,在HJT电池技术领域的降本增效也取得了部分进展。
2022年,通威股份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2.77%,达到14.6亿元。
另一重挑战则来自于雄踞于产业链其他环节的巨头们。
相对于从产业链下游向上拓展的其他巨头,通威股份的优势在于硅料环节的利润空间相对宽阔,叠加前两年供需错配积累下的充裕现金流,它有更多试错的机会。
同时,下游的扩产周期相对较短,在打通产业链的速度上,通威股份将占据一定优势。
但是,相比于上游,下游的技术密集型特征更为显著,因此通威股份日后将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也相对较多,如何保证扩大的下游产能在市场上具备竞争力,不至于成为被淘汰的落后产能,将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简而言之,在光伏巨头纷纷向垂直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吃着嘴里的,夹着手里的,看着碗里的”将成为行业的新常态,如何在三个步骤上都稳定发力,是摆在所有玩家面前的新考题。
最后一重挑战来自于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
如前文所说,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占绝对领先地位,部分国家基于能源安全及制造业回流的考量,有可能在加大对本土光伏产业扶持力度的同时,针对中国光伏产品设置进口壁垒。
早在2021年6月,美国就曾以所谓“强迫劳动”为由,将四家位于新疆的光伏部件生产企业列入“实体清单”予以抵制。
去年3月,美国海关更是以“怀疑使用中国光伏组件”为由,扣押了来自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和柬埔寨四国的输美光伏产品,总价高达16.4亿元。
作为光伏产业上游巨头,通威股份亦在接二连三的贸易限制感到寒意,在年报中表示,“未来不排除此类事件仍会持续发生,继而对我国光伏产业造成一定影响”。
不过,财经无忌认为对于这一点,光伏产业从业者需要保持警惕,但不必太过担心。
中国在世界光伏产业的统治地位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撼动的,只要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仍在,光伏企业紧跟前沿科技,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市场终将会倒向物美价廉的中国“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