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文盲”,从这个春节档开始流行开来。
然后在央视网的推动下,热议四起,引爆网络。
(资料图)
所谓的“绝望的文盲”,往往是指那些文化储备不高、脑袋空空,剧本读不明白、角色无法理解的演员们。
最终这些“文盲”演员的实践成果——面瘫脸、AI演技、五官乱飞、台词不清......一个赛一个地滑稽离谱。
显然,如今这样的“文盲”演员不在少数。
缺乏对表演的敬畏和用心,是这些“文盲”演员备受嘲讽的根本原因。
最终他们呈现的都是,“流水线作业”,“过家家”式的演技,成为了导演的提线木偶,都成为了笑话!
可是,这些“文盲”演员依然能够肆无忌惮,依然活得很好,依然片约不断,只不过是被粉丝簇拥,被资本力捧罢了。
尤其演技方面,只有粉丝在拼命夸,普通观众却怎么也看不到。
在粉丝眼中,这些“文盲”演员的表演都是“炸裂的”,极具“爆发力”和“感染力”的。
什么面瘫,什么台词含混不清,这些统统都是不存在的。
“文盲”不可怕,“活在资本和粉丝的幻梦里,对人性和生活没有任何感悟,甘愿当人偶之人,才真真没有希望。”
如今,时值上海电视节,作为电视剧单元评委的《庆余年》导演孙皓,被问到:对演员来说文化水平是否重要?如何看待“绝望的文盲”?
他的一番回答可谓一针见血。
“什么是演员,演员是金字塔尖的人,演员是学者呀,而且不光是学者,我还要体现出来啊,(剧本)吃透了。就像您说的我不是这个文盲了,应该是顶尖人尖才能做演员,我感觉应该排斥这种(文盲),应该杜绝。”
可是,在如今的环境之下,怎么可能杜绝呢。
当然,顶尖人尖才能做演员更是不现实。这样的学者式演员的观点,对于当下的演艺圈来说,无疑是要求太高了。
在他看来,做演员前提是需要有兴趣,更需要天赋,如果没有这些,就不要那么执着。
可是,结果呢?
真的就是什么样的人都能当演员了。
这是如今大众对这一行业的认知。毕竟,这些年,真正让大众见识到了各种类型的演员,更是有着各种圈外人士拼了命地往里钻。
而在导演孙皓看来并不是这样的。
“确实不是这样,我们也不会去拍那些戏,男性角色都是一张面孔,酷酷的,女性面孔都是假的,我感觉太不立体了,不是人类的情感表达方式,我蛮排斥这种戏,而且相当之毁演员。有演这类戏的演员,从这类的戏下来之后,在我这就没办法适应。”
显然,这是如今演艺圈的现状。那些流量演员大多数都是如此,有着好看的皮囊,却是千篇一律,“整容脸”“科技脸”被大众吐槽着,却依然出现在荧屏银幕上,毫无生气。
木头人,面瘫,塑造的角色让人一言难尽,可是依然被夸得天花乱坠。
除此之外,还频繁塌房翻车。
最终,演艺圈尽是些守身不正、业务不精的人,依然被万千粉丝顶礼膜拜着。
“绝望的文盲”,早已不单单是“文盲”的问题了,而是已经凌驾于道德、法律之上,这才是最为可怕的。
作为“文盲”还有补救的机会,可是一旦触碰道德法律红线,那真的是自毁前程。
当然,回到“文盲”之上,作为演员还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提升自己的艺能技艺,不要急于求成,要打好基础,作为演员坚持很是重要。
导演孙皓也提到了最近几年爆红的中年演员现象,他说道,这其实体现的也是一种“坚持”,“坚持过来了,他也正好是干这个的材料,他就会有那么一天被大家看见。”
比如张颂文、于和伟等,真的是越老越红,越老越有魅力。
他们是真的热爱表演,也历经了较长时间的积累,方才达到如今炉火纯青的地步。
所以,作为演员,并不是追求所谓的红与火,而应该把演好戏作为追求的目标。应该追求的是千人千面,而不是千人一面。
“我说演一个人你不会吗?你去演一个儿子该表达的东西,演一个妹妹该表达的东西,都不会了,一个表情就通吃了。我感觉可能那是一种娱乐方式,但是严格地说那不是戏。”
导演孙皓如是说道。
的确,如今的很多年轻演员根本就不会演一个人,都是将角色塑造得千人千面,不仅是演技的问题,也是生活阅历的问题,更是文化水平高低的问题。
作为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他能走多远,靠的也是文化。”
所以,导演孙皓才认为,演员是金字塔尖的人,“他的武器是什么?是整个自己的灵魂以及自己的身体,要健身,要学会骑马,要充实自己,所以一定要提倡演员是学者,而且不光是学者,还要具有强烈的表现能力。”
虽然“文盲”演员会有着进步提高,但是这是建立在频繁试错基础之上的,这苦的只是无辜的观众。
作为演员,要心怀敬畏,坚持努力提升自我修养。不要急于求成,总想着爆红,成为顶流,也不要因为各种光环所笼罩,或者被诱惑,而迷失自我,洋洋得意。沉下心来,审视自我,磨炼演技,提升艺能技艺和修养,那么终究会被认可的,红与火只是时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