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编辑王日出在中科院之声开了一个杂货铺,铺子里有各种有趣的心理学百货。欢迎大家没事过来逛逛。
自从今年年初“解封”后,节假日出行人潮汹涌,尤其是热门休闲场所更是人山人海。有人开玩笑说,大学生们都出来啦!虽然出来的人多了,其实“宅”的人更多。很多人即便非工作时间不工作,选择休闲活动也成了一个难题。
什么是休闲?简单来说,不是工作或者其他生存必要的活动,都可以归为“休闲”。有数据显示,中国大学生每年的非学习时间已超过160天,教育者们也开始关心学生们如何使用“闲暇时光”。中央民族大学和郑州大学的两位研究者2018年10月在4所大学派出了800份关于休闲生活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603份。结果显示,大学生们平均每天的业余时间接近9小时(小时),占用时间最多的活动包括上网、自习、运动和娱乐。上网时间占到业余时间的1/3以上,男生38%的业余时间、女生30%的业余时间用于上网。除了性别差异,还发现了专业和年级的差异。相比理科生和医学生,文科生用于阅读、娱乐和发呆/闲逛的时间更多;一年级的学生用于自习和运动的时间更多。调查还发现,很多学生在业余时间更愿意独自一人(42%),或者和重要他者一起(28%),选择团体活动或者互动活动的人很少。学生也提到了6个休闲活动的困难,包括没钱、业余时间不合理、休闲活动的负面内容、休闲活动的社交属性欠缺、缺乏物质条件和支持、个体空虚感。研究者进而提出,中国大学生应该接受“休闲教育”,以促进更科学充分地利用休闲时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有人可能觉得连怎样休闲都要接受教育,这是不是管得有点太宽了?休闲对人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意味着“自由”,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要做或者不去做某些事情。如果做的事情是责任,休闲的体验就消失了。休闲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内在动力,而不是被外在因素所强加的。上面两位学者提到的“休闲教育”并非强加于人,而是通过外在影响和促进内驱,让学生养成习惯,主动寻找有意义的休闲生活。
“寻找有意义的休闲活动”可以提出不同的命题,比如“如何寻找”“什么是有意义的休闲活动”等等。在心理学研究中,对“意义”就有不同的理解。“生命意义”可以区分为“寻求意义”和“存在意义”这两个维度。“存在意义”是指对于自己的生活是可以理解的和有意义的,并在生活中感到超越日常关切的目标感或使命感;“寻求意义”是指为了建立和加强生活意义、价值和目的,从而付出的积极努力。这两个维度表现不同,且不一定不相关。意义的这两方面也与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关系。“存在意义”与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正相关,而“寻求意义”与幸福感负相关(虽然效果较小且有条件性)。“存在意义”具有认知属性,存在于促进幸福感的认知技巧和认知能力中,比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等等。而“寻求意义”是一种努力的状态,一方面可以在困境中促进心理韧性,寻找新的机遇、适应新的环境、重新认识和评估原有的经验和资源,对于那些本来就已经存在意义的人来说,寻求意义更可以锦上添花。但另一方面,寻求意义也可能意味着没有生活目标、对生活不满意,年轻人可能尚在探索人生意义的阶段,对年长的人来说寻求意义和幸福感的负相关更显著。而有趣的是,来自集体主义文化(比如中国)的人,可能对于寻求意义有更为正面的看法。这也许是因为,集体主义更推崇“更高尚的”“超越自我”,“寻求意义”是提升自我的一种途径,因此与主观幸福感有正面相关。这也就反映在了倡议“追求有意义的休闲”上。
在休闲中,大多数人不一定会在休闲中主动寻求意义,但是不少人的确可以在休闲中体会到意义感。Baumeister提出意义感(meaningfulness)包括四个方面:目的、价值、效能和自我价值,如果能够从休闲中体会到这四个方面,休闲就可能会被认为是“有意义的”。当人们更容易从休闲中感受到意义和价值,更享受休闲活动。反之,如果认为休闲是种浪费,也很难对休闲活动感到满意。其实又何必把休闲区分三六九等,万事都能找到积极的意义。跟朋友聚餐可以增进社会联系、体育活动可以强身健体、参与志愿活动可以体现自我价值,“高雅”的休闲可能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低俗”的休闲也能让我们捧腹大笑、得到放松。对于辛苦的打工人来说,“远离工作”可能就是休闲最大的意义和作用。
Chen, Zhiwei & Liu, Ying (2020). The state of leisure life situ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leisur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102, 101613.
来源: PsyCh Journal 杂志
本账号稿件默认开启 微信 “快捷转载”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渠道转载请联系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