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言、立行“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和半个圣人曾国藩。他们的思想学说不仅对国人影响深远,更是远播海外。
孟斜阳所著的《王阳明传》采用正史野史相结合的手法,为广大读者讲述了三大圣人之一王阳明的生平。
【资料图】
其中王母怀胎十四月,梦见仙人云端送子后生产,幼时王阳明的住处祥云缭绕,这个聪慧的孩子五岁才开口说话等桥段,让王阳明的故事带着神话般的光环。
但即便如此,从这本书中,我们还是能从作者悉心描写的故事细节里看到一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明、富有传奇色彩的无双国士和一代宗师。
王阳明的挚友湛若水曾总结王阳明的五大爱好,称之为“五溺”:“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元年始归正于圣贤之学。”湛若水“五溺”之说概括了王阳明一生的追求,也总结出王阳明一生最突出的三大成就“立德、立功、立言”的完成之路。
无可否认,王阳明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思想学说。他是一位宗师级的思想巨匠,提倡“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彻底改变了明代中叶以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哲学。
与众不同的人生来不凡,王阳明从年少时就立志做圣人。为此他苦读儒家经典,拜访娄谅等名师,欲格物以致知,留下了“阳明格竹”的佳话。
三十一岁时王阳明寻师访道于九华山,又在阳明洞中静坐修炼悟道。后来在贵州龙场,王阳明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读书、思考。
这些苦难和经历让王阳明内心的力量得到催生、成长,思想也在不断思考中日趋成熟。
充满磨难与挑战的龙场生活,对王阳明心学理论的最后形成起到了临门一脚的作用,大大催化了他思与悟的过程,完成了圣贤人格的自我塑造。
龙场顿悟是王阳明最传奇的经历,也是他一生思想发展最重要的转变时期。王阳明一直苦苦思索的人生智慧在长期的人生阅历、读书学习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终于迎来了爆发。
王阳明创立的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者,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实际上也就是贯彻“心即理”和“事上练”的思路:天理既然都在心中,那我唯一也必须要做的就是去用实践来验证,而不是去外面再寻找天理。
王阳明一生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王阳明思想学说上的造诣实在太过光彩熠熠,以至于掩盖了他同样优秀的军事才能。他虽一介书生,却也是一位深谙兵法、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
王阳明多次在国家出现内乱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平叛止乱。他以文官掌兵符,上马治军,下马治民,集文韬武略于一身,做事机敏、用兵神速、护国安民、力挽狂澜,堪称国士无双。
王阳明十几岁时沉迷象棋和兵法,喜欢带领小伙伴演练两兵对垒。他高坐指挥台,挥舞旗帜,指挥冲杀。
在被父亲斥责不好好读书后,王阳明是这样申辩的:“孩儿喜爱下棋和兵戏是有道理的——它们是相通的,儒者患不知兵。仲尼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应该是文武双全,下马能文,上马能武。区区章句之儒,平日叨窃富贵,以辞章粉饰太平,临事遇变,束手无策,此通儒之所羞也。孩儿不愿做雕章琢句的腐儒,而要做能安邦定国、济世救民的通儒。”
可见小小年纪的王阳明就对文韬武略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践行。
也正基于此,王阳明的一生不仅文采斐然,军事才能更是不遑多让。
王阳明的几次平叛都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操作。他善于勘破人心,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然后出奇制胜。
明正德十一年八月,王阳明受任为南赣巡抚。在任四年间,他行盐税改革,防止盐商偷税漏税,也阻止官兵贪污受贿;定十家牌法,详细掌握群众信息,找出土匪眼线。为平百年“贼乱”,王阳明启用训练骁勇的民兵,仔细摸清土匪情况;再平定一支“山中贼”杀鸡儆猴,震慑民心,让其他土匪心生戚戚。
之后王阳明教化民众“平心中贼”,他行《南赣乡约》,推赣州官话,刊古本《大学》;并析地建县,兴书院社学,教郡邑子弟歌诗习礼,令岭北风俗为之一变。
王阳明将他的心学理论巧妙地运用于谋略之中,阴谋阳谋层出不穷,将各方势力玩弄于股掌,利用攻心术从根本上消除隐患,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帅才。
然而,王阳明一生的命运十分坎坷,在求取功名的道路上,他经历了廷杖、刺杀、被贬、被诬…
正如老话所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成功之路虽历经坎坷,但王阳明终成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真三不朽”。
致良知之说,暗室一炬,震霆启寐,是为立德;平贼靖乱,恩威并施,此为立功;“四句教”出,知行合一,即为立言!
王阳明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他的一生虽然大部分时间身处逆境,但他活得磊落坦荡,一如他五十八岁时的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