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走深走实,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西湖街道西峰社区党报学习站“牵手”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邀请辖区的台胞、少数民族居民开展“研习排箫制作,传承非遗文化”主题活动,传承弘扬排箫制作技艺,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排箫礼乐文化。
活动合影(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李欣既是“排箫制作技艺”传承人,又是西峰社区大运河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的一名志愿者。她从中国历代排箫的形制、管数、方向以及运用场景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排箫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长短不同的吸管产生声音的高低不同,不同的音调便会婉转传出清澈、细腻、飘逸的旋律。
李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排箫文化展示间,社区非遗文化传播志愿者姜楠身披印第安人头饰,配合李老师表演了经典曲目《山鹰之歌》。“快来看,这里的排箫种类好多,原来咱们中国人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初期就已经发明了排箫。”台胞陈睿妤惊讶地感叹道,在场的孩子们也不禁被排箫悠久的历史和空灵的音色深深触动。
排箫展示(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走进排箫制作间,李老师告诉我们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排箫的音色,在制作排箫时,必须对材料精挑细选。主要选用优质五年竹龄的苦竹,并大胆选用国外名贵木材,然后将若干支不同种材质的音管,用粘接、捆绑或者框架固定的方式把它们结合成一整个整体乐器。在音管的内部用蜂蜡或软木塞堵住,吹奏时,气流从吹口上方滑过,撞击对侧的内管壁,气流在音管的内腔震动,产生了乐音。“太神奇了,看似普通的竹子就能制作出一个乐器,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回族居民王冬玲不禁感叹。
在体验制作排箫环节,大运河文化传承志愿者为大家讲解排箫制作流程,小朋友们变身小小技师,用灵巧的双手将长短不一的竹箫,通过红绳将他们紧密地连在一起,在热闹又惬意的氛围中,大朋友和小朋友们共同打造出一个独特的排箫,一点一点唤醒色彩斑斓的音乐梦。
演奏现场(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此次研习活动不但丰富了台湾同胞及少数民族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还架起了他们与社区沟通交流的桥梁。西峰社区党总支书记印媛媛表示,今后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社区党员教育、构建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提升广大统战对象的幸福感、参与感和获得感。(施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