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 正文
孩子被霸凌、被侵犯,但他说不出口?家长应该这样做
2023-06-24 08:23:14 时尚雨哥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有欢声笑语,同时,当孩子们开始面对复杂的现实环境时,也会有危险和荆棘,儿童被欺凌、被拐卖、被性侵等事件偶有发生,结果往往令人十分心痛。

“鲍毓明”案件、韩国N号房事件、“梅姨”案件,使得很多曾经藏在角落里的儿童被侵犯的悲剧重新浮上水面。


【资料图】

一项基于2011-2012美国儿童健康调查的数据显示,48%的儿童经历过童年创伤。英国2012年基于6000名儿童/青少年的调查显示,有五分之一的孩子经历过童年创伤。2017年《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约有25.8%的中小学生遭遇校园霸凌的危害。心理创伤不像身体伤害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心理创伤所带来的伤害可能更深远持久。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在早期儿童创伤的系统调查后发现,那些在童年不良经历调查中得到4分以上(曾有过4个或以上经历)的人,相比0分的人,患癌症的风险是2倍,吸毒的风险是4倍,患抑郁症的风险是4.6倍,自杀的风险是19倍;得到6分及以上的人,平均寿命短20年(CDC,2014)。

也就是说,童年被侵犯的创伤经历不仅对孩子造成身体伤害,也很可能使孩子发生童年心理创伤,影响持续至成人。因此,如何保护好孩子们,让他们健康、平安成长,是我们十分关注的话题。

一、如何识别——孩子出现哪些表现可能是被侵害了?

1、关心和留意孩子日常表现对于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情绪和日常生活,如大致了解孩子每日的情绪变化,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同时,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与孩子建立平等、包容的沟通方式,并能对孩子的生活保持一个积极的兴趣,这样孩子才能信赖父母,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事情。

当你观察到孩子有异常之处,可以描述反馈给孩子,如“宝贝,妈妈/爸爸发现你最近几天放学回来你都闷闷不乐,有的时候还会偷偷哭,能告诉妈妈/爸爸是为什么吗?”。

2、观察孩子情绪、睡眠、行为三个方面的变化

情绪上:是否变得不安、紧张、害怕,警觉增加,易受惊吓或忽然间对很多事失去了兴趣,玩耍的热情也下降了,甚至变得呆呆的。

睡眠上:是否害怕入睡、易惊醒、多梦、噩梦。

行为上:主要观察孩子是否出现回避行为、退行行为或攻击行为。回避行为指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或相似的场景、人,如抗拒社交,不愿上学,甚至亲密的父母、朋友也变得疏离,不愿意想起、他人提起和创伤事件有关的事。退缩行为指孩子的表现和当前年龄不符,如五岁孩子的举止如两岁的样子,变得更为幼稚,更为依赖家长,忽然失去自主控制排泄的能力,失禁或失去一部分语言能力。

攻击行为包括自我伤害、违反课堂纪律、模仿性或保护性的暴力行为。

二、如何应对——若孩子不幸经历创伤事件,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

1、冷静应对,了解实情。

如果确定或者怀疑孩子经历了创伤事件,那么,请家长先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然后,尝试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发生了什么。必要时请求警察、学校老师、医生的协助。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两点:

①让孩子离开被侵犯场所,远离侵犯者,避免孩子遭到持续伤害。

②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惊慌失措或痛苦,这些情绪可能会带给孩子沉重的心情,增加孩子“自己身上发生了可怕的事情”的感觉,相反父母的镇静能给孩子“事情不是那么糟糕”的感觉。

2、尽量多陪伴和接纳。

创伤性事件破坏了孩子对原本世界、关系的信任和安全感,因此,在事件发生初期,孩子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父母的陪伴。陪伴的目的是为了重建孩子安全感。

尽量不要让孩子一个人独处,与孩子一起做游戏、看书、画画,在游戏或艺术表达中观察孩子的行为反应、倾听孩子的言语表达。

3、正向引导。

告诉孩子三句话:你现在是安全的、这不是你的错、我们一直跟你在一起。这三句话对孩子来说是一颗定心丸,有利于孩子明白目前的状态和被侵犯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现在是安全的、有依靠的。事件过后,孩子的情况已经稳定时,可以告知如果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可以采取什么办法应对。

4、逐渐回归平常的生活。

事件发生后,对于后续事件的处理,应尽量避免孩子的参与。家长应该集中精力帮助孩子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如身体康复,为了脱离应激源,带孩子到安全的环境,可以采取转学或搬家。这些做法的核心目的在于让孩子感觉“我和其他孩子是一样的”。在创伤后,父母的态度就决定了孩子的态度,父母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也是孩子开始新生活的力量。

5、必要时求助专业帮助。

一般情况下,在突发创伤事件发生后,孩子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以上几种特点,但在亲人的陪伴和安慰下,上述行为不会持续很久,通常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并会随着事件的解决而逐渐减轻。

如果一旦孩子持续的时间超过4周,且没有缓解,就要考虑求助专业人士,比如当地医院的青少年儿童心理门诊。专业的心理帮助不仅对孩子来说是支持,对家长也是。

最后,希望家长们照顾好自己的孩子,祝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安全健康的成长!

摘自南方医科大学官网

学术任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及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广东省高心委常务委员及副秘书长。

从事心理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基金等项目10余项,主编、主译专著或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陈熔宁,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