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正文
“退避三舍”由什么典故而来(2019.01.00)-每日讯息
2023-04-19 19:33:24 互联网


【资料图】

01.“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讲的是楚成王先优待过重耳,重耳为回报他,在城濮之战中主动忍让九十里的故事。之后形容忍让和逃避,防止矛盾。

“退避三舍”指主动忍让九十里,形容忍让和逃避,防止矛盾。

【来源】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优待重耳,并问:“少爷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当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典故】

晋文公即位之后,整治政令,发展生产,把晋国整治得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般,做个中原的霸主。这时候,恰好周朝的君王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上几十个仆从逃往郑国。他发出指令,规定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君王的,也有送食物去的,但就是没有人愿意出兵打敌人。有人对周襄王说:“如今诸侯之中,只有秦、晋两国有能量击退对手,他人也许不中用。”襄王才消磨特使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立刻出兵往东打过去,把对手击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君王返回京都。

过了两年,还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将军成得臣带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将兵进攻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总是欺压中原诸侯,主公要扶持有困难的大国,创建霸业,这可是时候啦。”晋文公早已看出,要成为中原霸主,就要击败楚国。他便扩充团队,设立了三个军,声势浩大去救宋国。公元632年,晋军奠定了归附楚国的两大弱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君主都俘虏了。楚成王原本并不想同晋文公对战,听见晋国发兵,马上派人下指令叫成得臣退兵。但是成得臣认为宋国早晚能够取下来,不愿急于求成。他派部下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楚成王不太爽快,只派了少量军力归成得臣指挥。成得臣先命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君主。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君主,同意修复他们的君位,但是得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确实按晋文公的意味办了。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元得他两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引动军队赶来晋军驻守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马上指令往后退。晋军内有些将士可想不通说:“我们的统领是君主,对方领兵是指大臣,哪有君主让大臣的理儿?”狐偃解释道:“打仗需先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时楚王以前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眼前同意过:如果两国交战,晋国甘愿退避三舍。今日后退,是为了完成这个承诺啊。如果对于楚国失了信,那我们就理亏了。大家退了兵,假如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便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和他们交锋还不晚。” 晋军一口气后退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局好啦阵仗。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退,想终止攻击。但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上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命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高傲。晋文公也命人回答说:“贵国的恩典,大家几乎都不敢忘掉,因此忍让到这儿。如今即然大家不愿原谅,那么只能驰骋疆场比个高低啦。” 对决进行了。才一交锋,晋国的将军用双面旗帜,指挥部队往后溃败。他们还在战车后边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倒退时,地底扬起一阵阵的灰尘,凸显十分惊慌的样子。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迎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英,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断开。原先装作溃败的晋军又转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晋文公赶忙下令,嘱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走就行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着败兵残将返回半路,自己觉得无法向楚成王交待,就自杀了。晋军占据了楚国基地。把楚军遗弃出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归国。晋国击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奇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君王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签订盟约。那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这便是“城濮之战”。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