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确幸——寄信人 徐淑 秦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前的从前,车马很慢,道路很远,信上的人也是心上人。爱怜之意。别离之苦,从古至今并无不同,一纸薄薄书信却可以道尽一生的相思。
“郎君你是美玉,即将成为年轻的官员,眼界大开。虽然不是大事业,却也是孔圣人追求的目标。收到你的来信,总以为我们能相见,可是我的身体实在不好,只能叹息,不能去见你了。你就要动身了。该带的行李都仔细整理好了吧。”
这封信出自东汉女诗人徐淑之手,而收信人正是她的丈夫秦嘉。小夫妻生活在陇山之西的平襄县县,也就是今天甘肃省的通渭县。秦嘉是一个文职小吏。30岁这一年,他领到了一个差事,进京汇报本地的人口户籍和赋税事宜。东汉的都城在洛阳,从甘肃到洛阳,有上千里。不巧的是,徐淑正在娘家,秦嘉派马车来接,但因为徐淑生病而不能相见。
“这世上成千上万种婚姻,可能是幸福的源泉,也可能是灾祸的根本。世人对待婚姻无不谨慎。我也是战战兢兢,怕自己没有运气,寻到志同道合的爱人。感谢神灵眷顾,竟然让我遇到你,承蒙上天恩泽,让我得妻如此。”
这是秦嘉写给徐淑的爱情宣言。
秦嘉,标准的恐婚一族。越是看重,越是惶恐。他是家中独子,顶着延续香火的压力,也要寻找真爱,这种执着放到今天也值得称赞,更何况在2000多年前,快到30岁的时候,他才等到了徐淑。
徐淑,东汉版的林黛玉,一个传奇女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她因诗赋而占有一席之地。当才子遇上才女,故事就与其他人无关了。秦嘉与徐淑留给后世的,全是写给彼此的情书。
“岁月匆匆,一想到我们之间还要相隔千山万水,我就心有戚戚,
所以我想晚走两天,哪怕短短的见一面说上几句话也好。我派车去接你,你愿意来吗?”
秦嘉不知道,徐淑怀孕了。从往来信件中推断,徐淑体弱,应该是患有某种慢性疾病。年终是工作最忙的时候,徐淑为了不影响丈夫,回娘家休养,回去不久就发现自己怀了身孕,还没来得及告诉丈夫这个喜讯,秦嘉就收到了进京的诏令。
《后汉书》中记载了秦嘉的这次远行,东汉最有才华的文官,大约700多人,面见天子和朝臣,陈述各个郡县的风情民俗。徐淑知道丈夫的志向,秦嘉一直就有澄清天下的理想,自己不能成为他的绊脚石。
“谁说京城很遥远?我踮起脚尖就能看到呢。我在家里,你在远方。我没有什么辛苦的。蜿蜒逶迤的山谷,你要跋涉。高山峻岭,你要翻越。这才是难事啊,以后漫长的路,你要慢慢走过。凛冽的风霜,你要承受。可惜我的身子,不能成为你的影子,要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长厢厮守呢?”
公元162年,秦嘉双喜临门,徐淑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孩,秦嘉也升了官。才华出众的秦嘉获得了汉桓帝的青睐。他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常年留在洛阳。接下来的几年,夫妻二人过上了长期分居的日子。
《后汉书》记载,黄门侍郎俸禄600石,只是一个小官,但位置却很重要。秦汉时期,宫门是黄色的,黄门侍郎,顾名思义就是天子身边的人。它是唯一由外臣担任的内官,其它宫内职务都由宦官负责。黄门侍郎很受皇帝信任,上传下达,前途远大。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秦嘉既然在洛阳站稳了脚跟,为什么不把徐淑和女儿接来呢?
“人生有如清晨露水区,居处世上,动辄遭难,忧患艰险,时常降临。欢欣愉悦迟来姗姗,见你书信,倍感心伤,面对美食不能下咽,孤独一人,静坐空房。谁能给我安慰宽勉?”
这是两人分离后,秦嘉写给徐淑的诗。诗中所见,秦嘉并不快乐。东汉末年,桓帝刘志喜爱乐舞与美色,不善政务。皇帝软弱,宦官得势,士大夫与宦官的斗争愈演愈烈,双方之间你死我活。夹在两方势力中间的黄门侍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年轻的秦嘉官场精力有限,面对如此危险的权谋宫斗。很可能产生了无法自拔的幻灭感。此情此景,秦嘉自顾不暇,根本就没有心思将家人接来洛阳,与他一起担惊受怕。
“《诗经》中描述,丈夫离家,妻子就蓬头垢面,无意梳妆打扮。班婕妤也曾叹息。“神眇眇兮密靓处”“君不御兮谁为荣?”等我的夫君回来,我才会抚琴咏诗,我要一直等待,等夫君亲手递我金簪。那时,我再用它绾起长发。“
公元164年的冬天,秦嘉随皇帝出巡,在途中突然死去,死因不明。有人说是突发疾病,也有人猜测是被政敌谋害。徐淑的前半生,因为秦嘉得到了温暖的爱情。徐淑的后半生,为逝去的爱人做了三件事。她拖着病弱的身体赶赴洛阳,接回秦嘉的尸骨,使他得以长眠于家乡。她为秦嘉收养了一个儿子,将一对儿女抚养长大。两个兄弟逼迫徐淑再嫁,她自毁容貌,一人终老。
中国人相信,爱情有三生三世,但愿真有轮回,秦嘉就可以再次对徐淑说,感谢神灵眷顾,竟然让我找到你。
当爱已成往事——寄信人 卓文君
如果有一天,你的爱人不再爱你了,该怎么办呢?
2000年前,一位女性经营婚姻的果敢与智慧,不逊于任何当代新女性。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距今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一个叫卓文君的女人正在写信。她在成都,收信人是她的夫君司马相如,在长安做官。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曾经传遍朝野,然而现在一度轰轰烈烈的爱情似乎要草草收场了。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过去的生活宛如沟水东流,一去不返。我毅然离家随君而去,没有像寻常女子那般凄凄啼哭,满以为嫁了一个情意专心的称心郎,可以相爱到老,永远幸福。”
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录了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初见的情景。靠冶铁发家的卓王孙是四川临邛县数一数二的富商,卓王孙大宴宾客请来了众人翘首以盼的大才子司马相如。宴会上,司马相如即兴弹琴,这就有了传世的名曲《凤求凰》。卓王孙的小女儿名叫卓文君,文君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善抚琴。在第一任丈夫去世后,16岁的卓文君寡居在家。司马相如的琴音,撩动了卓文君沉寂已久的心弦。对卓王孙来说,司马相如可不是理想的女婿。他没有一官半职,也没有殷实的家财,只是一个落魄的文人。
司马相如在文学领域天赋很高,然而,当时的汉景帝以务实治国,不喜诗赋。整个青年时期,他一直怀才不遇,人到中年,司马相如心灰意冷,回到家乡四川。人生的奇妙,往往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爱情在司马相如人生低谷的时候降临了。
“男女情投意合,就像轻细柔长的钓竿,牵着愿上钩的鱼儿,你侬我侬,自得其乐了。”
宴会后的一个夜晚,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了。卓文君挑战世俗的行为激怒了卓王孙,他断绝了女儿的经济来源。为了解决生存的窘境,卓文君做了一件更出格的事儿。她在当地开了一个酒馆,司马相如穿着短裤,在闹市中和伙计们一起忙碌。卓文君抛头露面,当垆卖酒。在司马迁的笔下,从没有一位女性有如此生动的形象。太史公对卓文君的欣赏,一目了然。卓文君和司马相如超凡脱俗的爱情轰动一时,在四川可谓家喻户晓。卓王孙为了颜面,不得不资助钱财,给自己的女儿。
“琴声依旧在响,但已经不是原来的人在弹奏。锦江中鸳鸯互相陪伴,就像汉宫里枝条交错相依,它们都不会离开自己的伴侣。令人感叹的是,这个世上却有人因美色而执迷不悟,喜新厌旧。”
这是卓文君在《白头吟》之后,写给司马相如的《诀别书》,患难的爱情故事,结局令人唏嘘不已。卓文君遭遇了爱情的魔咒,司马相如发达后变心了。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登基。一篇华美的辞赋,让不惑之年的司马相如终于出人头地。一路高升的司马相如,留恋于长安的五彩斑斓,成都的卓文君逐渐被冷落。司马相如爱上了一个长安女子,执意收为妾室,这违背了卓文君的爱情理想:一生一代一双人。卓文君不是逆来顺受的弱女子,她敢爱敢恨。在《白头吟》和《诀别书》两封书信里,她一面追忆两人曾经的美好,另一面又直接摆明决绝的态度:要么迷途知返,要么永不相见。
“朱弦断,知音绝,明镜缺,夫妻分,朝露朝,缘分尽,芳时歇,人分离。一曲《白头吟》,从此伤离别。你大可不必挂念我,照顾好自己就行,我对着浩浩汤汤的锦水发誓。今日若分别,就是永远的诀别。”
司马相如收到书信后,幡然悔悟,将卓文君从遥远的蜀地,接来长安,从此,琴瑟和谐,相守到老。
那时我们还年轻——寄信人 王献之
公元386年,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病重,家人请来道士作法度厄,期盼祛病消灾。道人问王献之,你这一生犯过什么无法原谅的过错吗?王献之回答,我这一生没有对不起别人,唯一的遗憾是与郗氏离婚。
《奉对帖》是一幅著名的书法作品,也是一封书信。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最小的儿子,父子二人因书法成就在历史上并称“二王”。在唐代之前,王献之的书法似乎比王羲之的更受欢迎。皇帝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极其推崇,王献之的作品开始遭人冷落,传世之作因此越来越少。
到了宋代,书法家米芾向一位朋友求王献之的字帖帖,他列出的交换清单如下,一篇怀素的法帖,两幅欧阳询的书法,六幅王维的雪景山水图,犀牛角腰带一条,再送一个玉珊瑚的盆景。王献之作品之珍贵令人咋舌。今天,王献之的传世作品不超过7件,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这一篇《奉对帖》,这是王献之写给前妻的一封信。
“我和你在一起,多久都不会厌倦,哪怕是年复一年,相互凝视,我也很高兴。那时候,我们额头相对,时间变得很慢很慢。一直想着要和你白头到老,没想到竟会走到今天的地步。”
琅琊王氏是晋代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王羲之的小儿子不仅英俊,而且才华横溢。王献之16岁的时候迎娶了自家表姐郗道茂,郗家也是高门之后,朝廷重臣。王氏与郗氏联姻已久,王羲之的夫人就是郗道茂的姑姑,青梅竹马的两人既是夫妻,更是挚友。郗道茂满腹诗书,颇有书法造诣。新婚后半年,双方的父亲先后离世。情投意合的小夫妻相互扶持,由儿女情长走向夫妻情重。没有人想到,比父亲离世更大的变故即将降临。
“我很想念你。你现在过得好不好?想到你,我的心在泣血。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你相见,希望你能珍重。如果可以,给我回个信,我想知道你的近况。”
这39个字是王献之写给郗道茂的另一封书信《思恋帖》,起笔还是平缓的行书,但越来越快,越来越草,最后一句,几乎是一挥而就,内心的纠结煎熬,着急担忧,淬入笔端。
写这封信的时候,王献之已经和郗道茂离婚了。离婚的原因匪夷所思,公主爱上了王献之,非王献之不嫁。公主早年嫁给东晋桓氏,桓氏也是当世时的大族。这是一桩政治婚姻,公主一直闷闷不乐。当桓氏家族发生内斗,自己的丈夫被贬黜之后,公主迅速废弃了和桓氏的婚姻关系。才貌出众的王献之,成了公主的猎物。公主必须明媒正娶,皇帝一纸诏书,命令王献之休妻。对王献之而言,被公主垂青并非喜事临门,而是祸从天降。王家本是大族,王献之根本用不着攀龙附凤。然而,皇帝的诏令,谁也不能违抗。王献之开始自残,史书记载,他用艾草烧伤双脚,导致终身残疾,但即便如此,公主也非他不嫁。
因为一己私欲,而强拆一段恩爱姻缘,公主难道真的是一个蛮横无理的女人吗?真相不仅仅如此。司马氏当权的东晋,王氏和桓氏,都是大家族,实力雄厚。皇室的婚姻往往是维系权力平衡的手段。公主弃桓氏而嫁王氏,真正的幕后主使,是皇帝。在家族利益和个人情感之间,王献之没有选择,他和心爱的表姐只能离婚。权力,就这样粉碎了爱情,葬送了两个年轻人的幸福。
“我很难受,非常难受。道茂,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和公主结婚后,王献之的仕途虽然一帆风顺,但一直备受煎熬。残疾的双脚令他难以忍受,失去爱人的痛苦,似乎无穷无尽。
“欲哭已无泪,日日复悲伤。或许,要到死的那一天才会解脱吧。”
离婚之后,因为父亲已经过世,郗道茂只得投奔叔父,寄人篱下。她一生没有再嫁,30多岁就郁郁而终。公元386年,43岁的王献之走到生命尽头。信奉道教的他请道人主持祷告,诉说毕生遗憾,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人在弥留之际,回想起的都是此生最重要的人。
人生一场秋雨 所幸有你——寄信人 李商隐
在中国文学史上,若论情诗的协作,李商隐是其中翘楚,但谁会想到这个在诗歌里风流无限的男子,竟是天下难得的有情人。
“前两天我在张评事那里看到了您的手书,得知大人,您有意赏赐一名乐籍女子,为我缝补衣衫,照料我的生活。”
公元851年,38岁的李商隐走入人生的至暗时刻。他的妻子王晏媄因病离开人世。人到中年,他一边为生计奔波,一边还要照料年幼的子女。这个时候,西川节度使柳仲郢邀请他到四川为自己做事,柳仲郢见他孤身一人,生活都难以自理,要把官府的乐伎赏赐给他做妾室,李商隐听说后,写下了这封信。
“妻子亡故,还没有几日。我像半死的梧桐,独活于世,苟延残喘,想念子女,却没有工夫照顾,可怜他们还都那么小。每每看到庾信写给妻子的书信,心中满是酸苦。读到陶渊明写给幼子的诗,就叹息自己在外漂泊。”
公元838年,25岁的李商隐遇到了王晏媄。王晏媄是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王茂元欣赏李商隐的才华,邀请他到甘肃泾川做自己的幕僚。
李商隐是个没有童年的人,父亲在他9岁时过世。身为长子的他,担负起养活一家老小的责任。少年时代,他靠舂米和抄书补贴家用,成年后,他就开始四处奔波求职。受聘于王茂元的这份工作,无意间成就了他一生的姻缘。王晏媄是个与众不同的名门闺秀,她欣赏这个清贫书生的满腹才情,丝毫不在意世俗意义上的门当户对,一心一意要嫁给他。常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让李商隐敏感而自卑。王晏媄像阳光,照进了他的世界。
“当年常听到人们谈论,天上的仙子萼绿华,总觉得太遥远了,好似相隔天涯。哪知道,此时此刻,我竟然也能成为座上宾客,得以窥见神仙般的容颜。”
这是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他的诗作朦胧缠绵,正是本人性格的写照。后人推测这首诗描绘的是他与王晏媄是初见时激动的心情。收获了爱情,李商隐对人生充满期待。
新婚后,他赶赴长安参加吏部的授官考试。可是接下来,现实的重锤砸向了他。这次考试,他在复审中被除名。为什么呢?因为坊间流传他人品低劣。《旧唐书》对李商隐这样评价:此人没有操守,恃才傲物,因此被当权者鄙薄,终身仕途坎坷。《新唐书》与《唐才子传》竟然也一致认为,李商隐忘恩负义,没有品德。李商隐究竟做了什么让天下人不齿的事情呢?
“感恩您如此礼遇我,锦茵象塌,石馆金台,我又岂能不全心全意效命?乐籍女子一事,实在是因为我早年曾经学道,又经历这多年坎坷,渐渐参悟了玄门奥义,对于男女情爱之事,已然没有任何追求。”
李商隐声名不佳,很少有雇主愿意聘请他,他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却也坚定地拒绝了柳仲郢的好意。一个无权无势的书生,怎么会招致天下人的非议?竟然是因为他和王晏媄的婚姻,李商隐生活的唐代晚期,大厦将倾,朝中大臣忙于派系斗争,史称“朋党之争”。
当时主要有“牛党”和“李党”两派。
李商隐16岁的时候,曾经跟随一位叫令狐楚的文学家学习,令狐楚给予了他很多创作上和物质上的帮助。令狐楚正是牛党中的一员,而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则属于李党。这样一来,他相当于受过牛党的恩惠,却要做李党的女婿。在政治和爱情之间,李商隐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爱情。
“以往诗中,虽有南国妖姬,歌台妙妓,那都是文思遐想,我实非风流之人。希望您能听到我恳切的愿望,收回之前赏赐乐籍女子的决定。”
世人对李商隐误解很深,说他忘恩负义,说他风流轻佻。事实上,他只是个简单的人,奈何遭遇时代的洪流。诗人掉进政客的世界,注定是一场悲剧。为了赚钱养家,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结果他考上了秘书省校书郎,又受牛党排挤,外调做地方的小县尉。十几年间,他四处求职讨生活,夫妻聚少离多。面对生活上的落差,王晏媄没有丝毫怨言。每当李商隐遭受不公正的待遇,王晏媄都会写信劝慰他鼓励他,让他继续充满希望。
“夫人寄来的书信绵绵长长,一腔殷切之情,我都能想象得到你细细的眉毛微微蹙起的样子。你劝我说,可不能像弹棋的棋盘,起伏不平啊。”
王晏媄恐怕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懂他的人,她珍惜丈夫赤子般的天真,一点点帮他抚平创伤,还要引导他适应现实的生存法则。清贫而操劳的生活,让王晏媄的身体不堪重负。婚后的第12个年头,王晏媄先走一步。从她离开的那天起,李商隐的人生下起了秋雨,再无停息。终其一生。李商隐没有再娶。他拒绝柳仲郢并非真的一心向道,而是再也不会有第二个王晏媄。客居在四川的日子,一个秋日雨夜。李商隐幻想妻子还活着,还在盼着他回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生者和逝者在诗歌里重逢,他想告诉妻子,对不住,我这一生太不成功。谢谢你,人生如一场秋雨,但至少还有你,化作微光温暖我。
深情以死来句读——寄信人 乌林答氏
什么是真爱?古代中国人会拿梁山伯和祝英台的传说来比喻,而现代人会用电影《泰坦尼克号》来举例。1000多年前,一个真实的故事,所有经典的爱情传奇相比,一点都不逊色。
“女子对丈夫的心,就好比忠臣对君王的心,是唯一的。而你,就是我在这世上唯一爱的人。”
这是女真女子乌林答氏,在北京附近的良乡驿,写给丈夫完颜雍的信。公元12世纪,女真人完颜氏建立金朝。其疆域南至淮河,北到今天的西伯利亚,与南宋和西夏并立。
完颜雍是金朝创建者完颜阿骨打的孙子,因为能征善战,备受金熙宗信任,但是一场宫变改变了完颜雍的一生。公元1149年完颜雍的堂兄完颜亮弑君夺位,做了皇帝。
“感谢上苍,我无德无才,却能够成为你的妻子,这是三生修来的福气。我们很幸福,有过一段美满的日子,那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是好事多磨,原以为安安稳稳就能保全,可乱世中有太多无奈。”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乌林答氏和完颜雍的故事开局像童话一般,两人在5岁的时候定亲,18岁成婚。乌林答氏出身贵族家庭,《金史》中记载,她聪明娴静,极有主见。完颜雍虽然出身更为显赫,但1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出家为尼,成了孤儿。乌林答氏的陪伴,温暖了完颜雍孤独的少年时代。
早熟的完颜雍,沉着冷静,智谋超群,在军队中很有威望。长兄金熙宗在位的时候,因忌惮其才华而一度冷落完颜雍。乌林答氏是丈夫的智囊,她建议完颜雍将北宋皇帝的一条玉带献给金熙宗。王者之物归王者,兄长的戒心慢慢得以消除。等堂兄完颜亮获取大位,完颜雍又一次成为眼中钉,肉中刺。
“现在收到完颜亮的诏书,我们的处境实在进退两难。我如果学石崇之妾绿珠,跳楼殉情,纵然保全了名节,可雍王你就危险了。可如果我顺从了完颜亮名节不保,你也蒙羞。”
完颜亮生性多疑,贪狠嗜杀,他在位12年时间,完颜雍战战兢兢,每一天都像是偷来的。完颜雍在乌林答氏的建议下,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恭顺无能的兄弟,才侥幸活了下来。然而,可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完颜雍被派往山东,担任当地的执政官,同一时间,乌林答氏收到了完颜亮的诏书,令她立即赶赴中都城,侍奉左右。
乌林答氏进退两难,去,从此再无相见之日,丈夫将蒙受莫大的羞辱,但全家人可以活下来。不去,就等于给完颜亮借口,以抗旨为由,对完颜雍整个家族斩草除根。
“实在是迫不得已,我只能先答应完颜亮的要求,然后在路上自杀。这样,你可以脱掉干系。而我,也保住了清白之躯。请原谅我,就这样离开你,人世间的事总难两全,为你而死,我心甘情愿。”
这一年完颜雍和乌林答氏刚刚30岁,他们已相伴25个春秋,乌林答氏没有和丈夫商量,自己踏上了去往中都的路。到了良乡驿这个地方,队伍停下休整。良乡驿在今天北京房山的良乡镇境内,距离中都城只有70里。乌林答氏在这里写下了绝命书,书信送出的当夜,她逃过看守,投湖自尽。
“完颜亮罪恶滔天,人神共愤,迟早都会死于非命。而雍王你,有才有德,应该积蓄实力,时刻准备取而代之。如果能成功,务必要停止暴政,以仁义治天下。要知道,民心才是立国的根本。我死不足惜,请你以大局为重,我在九泉之下也一定会保佑你。不要孤独,不要害怕。我一直都在你身边,一刻都不会离去。”
公元1161年,完颜雍终于推翻了完颜亮的暴政,在辽阳称帝,他就是金世宗。在金朝历史上,完颜雍是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有“小尧舜”的美誉。从登基到离世,将近30年时间,完颜雍从未立过皇后。皇后的位置,他始终留给乌林答氏,与他一起长大,陪他历尽劫波,最终献祭于爱情的乌林答氏。
人间有情,亘古未变。两个人共同诠释的一生,有欢喜,也有悲伤,有风雨,也有阳光。是一封封书信,描绘出人间爱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