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 正文
速看:走进杭州青山村端午游龙会:在未来乡村编织“新乡愁”
2023-06-23 08:44:13 北青网

村民们提前装饰“龙身”。 郭天奇 摄

中新网杭州6月22日电(张煜欢 郭天奇)6月22日端午佳节,厚厚的云层笼罩在绿意葱茏的杭州西部山区。在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一大早,村民们聚集在村道上,只见带头一人手举“龙头”,前后村民排成长队手举自制“龙身”,各节前后相接,组成了一条蓄势待发的“端午游龙”。


(相关资料图)

这条百米“长龙”带着腰鼓队、旗袍队从青山村村委出发,一路穿过农居、田野、乡间小道,在村庄各处舞动。舞到哪里,便是一阵锣鼓喧天的热闹。

村民在“龙身”上点缀着“太阳花”元素。 郭天奇 摄

这天,作为浙江省第二批未来乡村的青山村迎来了第四届端午游龙大会。这个由“新村民”发起策划,老村民倾力组织参与的“新民俗”,正逐渐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活动,也成为新老村民们新的“乡愁记忆”。

创意与传统邂逅 “游龙”再现乡村

驱车经过大片空旷田野后,记者看到了一片“神奇”的景象:小片的竹林后隐藏着现代化的小洋房、几只鸭子慢悠悠地从欧式小花园走出、朴素的小平房与艺术感十足的访客中心隔路相望……这就是青山村,一个“现代范”与“田园风”完美融合的小山村。

当记者抵达黄湖镇青山村文化礼堂时,制作完成的竹龙静静放置其中,金黄的龙身显得格外耀眼。两年前来到杭州的安徽姑娘海晴正仔细地整理着竹龙身上的装饰。

海晴是本次端午游龙活动的策划人员,她告诉记者,竹龙是驻村艺术家联合村内的工匠、村民一起做的,设计师负责制作“龙头”,工匠们制作“龙骨”。竹龙的“龙身”分为50多节,村民可以拿一节“龙身”回家,将家里的旧布料剪碎,装饰在龙的身上。

制作竹龙本体的是青山村非遗竹编传承人俞才根。俞才根传承竹编技术已有40年,他笑称,“和竹子‘打交道’,我是专业的。”

“竹子的挑选很有讲究,最起码需要5年以上的竹子,这样的竹子才有韧性。但5年以上的竹子也会有软硬的区别,制作竹龙的竹子就需要软一些的。”俞才根介绍,“竹龙的制作每年都不一样,‘龙头’和‘龙身’的材质也不一样,每年我们会选用不同的竹子,但这些竹子都是来自本村的原材料。”

俞才根说,选择的竹子不同,龙的形态颜色也由此不同,“像第一年我们做的是青龙,第二年就是黄龙。”

端午游龙活动看似是一项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但其实是近年当地才兴起的文化活动。

“几十年前,村子里有一支舞龙队,逢年过节或是家有喜事的时候,村民都会请舞龙队表演,相当于‘请龙神’。后来村里的老年人年纪大了,舞不动了,村子里的年轻人又都外出发展了,舞龙队就渐渐消失了。”海晴说。

新老村民手举游龙穿梭于村庄。 青山村供图

四年前,端午游龙大会由驻村艺术家和新村民发起,游龙活动的举办也让寓意祥瑞的“龙”再次游弋在了青山村,为这个村庄保留更多文化记忆。

热闹起来的“留守村” 乡愁未完待续

为何这样一个过去的“留守村”,会吸引到如此多新村民和驻村艺术家?

自2015年起,青山村的龙坞水库被公益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定为小水源地保护项目,经过几年的整改,龙坞水库的水质大大提升。在这之后,许多的志愿者选择了留在青山村,成为村里的第一批“新村民”。

他们或许没有想到,自己的“反向留守”将为这个小山村带来更多的惊喜。

村里的摄影师宝柱就是曾经的志愿者,他也是最早到青山村的新村民之一。曾经的宝柱是朝九晚五的“杭漂”,在偶然的机会下他作为志愿者见证了龙坞水库的改变,也在青山村找到了特别的归属感。

“我平时会拍照记录村里的活动,现在成立了工作室,也有业务拓展到了村子以外。可以说,青山村帮助我把大学的爱好变成了能养活自己的职业。”宝柱说。

“他们给村里带来了很多活力,以前青山村就是普通山村,但是新村民来了以后,我们就是一个fashion(时尚)的山村了。”俞才根笑着说道。

在青山村,新村民和老村民的思想也在不断地碰撞交融,如今延续下来的端午游龙活动就是最好的体现。

新老村民手举游龙穿梭于村庄。 青山村供图

“‘龙头’的方向要对着青山村,‘龙尾’则朝外,这是老村民们的讲究。对年轻人来说,我们则希望竹龙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会特意对每一年的‘龙头’‘龙身’作出变化,有新鲜感。”海晴说。

对新村民来说,青山村是可以依靠的心灵栖息地,是孩子可以赤脚奔跑的自然乐园;对老村民来说,新村民是村里的活力源泉,是带领青山村走向共同富裕新生活的新鲜力量。志同道合的新老村民,正书写着关于未来乡村更多的乡愁故事。(完)

【编辑:邵婉云】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