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平 王潇
伊金霍洛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毛乌素沙地东北边缘。多年来,伊金霍洛旗各族人民群众始终把防沙治沙、生态建设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来抓,全旗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入选建设美丽中国实践案例,生动谱写了“大美绿城 伊金霍洛”现代化建设的精彩乐章。
治沙造林,打造伊金霍洛“绿水青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旗沙化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不足3%,出现了沙进人退、百姓难以生存的严峻局面。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伊金霍洛旗委、政府始终坚持“生态强旗”战略,带领全旗各族群众凝心聚力、战天斗地,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三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四区十线一新村”绿化、碳汇林、城防林等地方林业工程。通过多年来的努力,伊金霍洛旗探索总结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治沙造林模式,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森林覆盖率跃升到36.8%,成为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内蒙古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国家园林县城”等称号。2015年“内蒙古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成功获国家林业局批复设立,成为全国唯一以沙地人工植树造林为主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2017年圆满完成《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伊金霍洛旗境内考察路线和考察点的建设任务,得到与会代表和中外宾客的高度赞扬,防沙治沙经验在全国推广。
综合管理,守护伊金霍洛“绿水青山。伊金霍洛旗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执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严禁高污染、高排放项目落地,依法取缔了176家零散煤场,煤矿、集装站等92家企业实现视频监控联网全覆盖。狠抓流域水体治理,境内68条河流、17个湖泊全面落实三级河湖长制,乌兰木伦河、㹀牛川流域断面水质均值达到考核目标要求,划定批复的8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22年,全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5天,优良天数比例92.1%,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17微克/m3,各类污染物平均浓度均低于二级标准浓度限值要求。启动实施连接“三河两湖”内外循环生态水系工程,矿区疏干水清洁排放和城市生态缺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市水体实现自然净化、空气湿度明显增加。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和禁牧制度,巩固生态保护长效机制,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伊金霍洛屏障。二是坚守水资源、耕地、林地、草地和土地五条红线,统筹推进全旗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作。《伊金霍洛旗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绿色发展规划(2019-2035)》成为国内首例评审通过的旗县级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绿色发展规划,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工程。2019年5月,全球首家荒漠化指数发布中心在伊金霍洛旗挂牌成立;2020年9月,中国(内蒙古·伊金霍洛)荒漠化治理指数成功发布,为全国乃至全球荒漠化治理工作提供了全面系统的信息支撑。2021年,全面推行林长制,做好“增绿、护绿、管绿、用绿、活绿”文章。
厚植优势,发展伊金霍洛“金山银山”。近年来,伊金霍洛旗加大对林沙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与农牧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把林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人造板、生物质发电、饲料、饮食品、药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体系,实现了规模从小到大,链条从短到长,档次从低到高,市场从近到远的转变,林沙产业不断壮大;
坚持做绿色文章,打造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绿色协调的旅游环境。依托红海子湿地公园、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等森林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林业旅游、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等生态旅游产业,农牧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生态旅游对全旗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生态旅游业日臻成熟;大力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鼓励和支持企业对采煤沉陷区和复垦区可用土地再利用,规模化种植沙棘、沙柳等经济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成熟林区推广林药、林草等模式,探索实施经济林实验示范项目,打造一场一品,2023年计划发展经济林及林下经济 920亩,切实发挥好国有林场在林下经济和经济林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等经营主体参与林下经济发展,促进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果林经济与林下经济也“添绿增金”。(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高平 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