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 正文
端午节的故事50字 端午节的故事50字四年级
2023-06-22 05:03:45 互联网

明朝有个寡妇守寡,却惹上了村里的无赖,被恶语中伤,身败名裂。守寡后,无人敢嫁,寡妇一个人过着悲惨的生活。端午节的时候,寡妇去溪边摘叶子,救了一条生病的菜花蛇。晚上,蛇变成了一个英俊的男人。


(资料图)

在农村的何家湾村,有一位名叫何的学者。在媒人的介绍下,他娶了邻镇女子乔桂华。乔今年17岁。他不仅漂亮而且温柔,让男人爱不释手。

娶了这么可爱的老婆,何觉得前半生简直白活了,天天爱她,让人很羡慕。但不久后,何秀才去府城赶考,被一个山贼打死,丢了性命。

当消息传来时,乔的家人非常悲伤,但人死不能复生,只有悲伤和改变。乔买了一口棺材,把丈夫的衣服收好,放进棺材,埋在山坡上,建了一个衣服墓。

乔说他会为丈夫守寡三年再考虑再婚。

这个年轻的乔寡妇被村里一个叫吴老三的歹徒盯上了。他经常在走出乔办公室的路上停下来,用污言秽语挑逗她,并做出无耻的举动来挑逗她。

乔氏不为所动,对这个无赖不予理睬。

但乔的自我忍让,只能换来流氓的得寸进尺。一天,乔去高粱地里干活时,吴老三不知从哪里跳出来,把乔推倒在沟里。那吴老三冲着他就猛扑下来,乔只好默默闭上了眼睛。

这时,一只大黑狗从旁边跑了过来。吴老三没有扑向乔的尸体,而是被大黑狗扑倒在地。黑狗很凶猛,对着他撕咬,在他身上咬出几个血洞。吴老三怕疼,起身就逃。

当黑狗试图追赶他时,被乔拦住了。这只大狗是她的看门狗。

吴老三在床上躺了十多天,伤口慢慢好了。他对家里的大狗恨之入骨,心念一转,想出了一个狠招。

他到处胡说八道,说寡妇乔养狗不是好事。越演越烈,后来甚至有人说亲眼见过。对于这种事情,乔是无法争辩的,他只能默默地哭泣。

后来村里人都说这个女人不忠不洁,视她为妖妇。人们不再和她打交道,孤立了她。

三年守寡期满,乔家21岁,她会振作起来的,那就一个人过吧!

端午节那天,中午,乔独自一人来到了村口的河边。她准备摘完叶子回家,包几个粽子。一个人的节日还是要庆祝的。

她挑了一些沿着河岸生长的最好的竹叶,开始采摘。很快她挑了一小捆。正当乔准备回家时,她突然看见一条大花蛇软绵绵地躺在地上。

那条蛇一动不动,好像死了一样。是严重的事情吗?天太热了,乔以为蛇可能中暑了,就把蛇抓住扛在肩上回家。回到家,她把蛇扔在地上,浇了两勺凉水,希望它能在阴凉处复原。

乔氏进厨房包了饺子,做了几个小菜,一个人吃喝。

最后不知不觉就醉了,小寡妇觉得伤心,没人爱,只好借酒消愁。睡吧,明天你就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了。

半夜,乔突然哆嗦了一下,感觉到一个影子在他面前晃动。

当她睁开眼睛时,她发现自己躺在床上,房间的小桌子上点着一支蜡烛。一个很帅很帅的男人,头上有个小白角。男人坐在床边,温柔地看着他。

乔大吃一惊,想坐起来,却发现自己软绵绵的,头上还罩着一条热毛巾。那人看着她说:“夫人,请躺下休息吧。我不会伤害你的!”

乔害怕了,忙问他是谁?为什么会在这里。

那人说:“夫人,实话告诉你,我不是人。我是西海七龙的王子。因为我的错误,我被贬到山野做蛇。每年端午节都是我的灾难。这个时候,没有魔法。如果我遇到凶猛的野兽,我会死的。我今天被我妻子从危险中救了出来。夫人,我要报答您的恩情!”

听完他的话,乔又偷偷看了那个人一眼。看到他长得很帅,不禁脸红了。

乔倒是没想到,今天有心救一条蛇回来,居然还有不小的来头。乔听了他回报的话后,礼貌地说没必要报答。

龙族七王子道:“不行,对于我们妖族来说,善良必须要有回报,不然就是禽兽,永不能成仙。为了我的精神道路,夫人,你得允许我报答你!”

乔看到他说的话,就问他想怎么报答他。

龙太子道:“夫人,我们妖人报恩。如果性别不同,我们通常会把自己托付给对方。如果你愿意,我愿意娶你,我会永远爱你,永远不会背弃你!”

乔听了,脸红了,低声说:“我儿子是仙女,我是老寡妇,配不上你!”龙王爷一看,知道她是愿意的,但也没多说什么。他上前扶她坐起来,把她搂在怀里。

过了几天,两人一见如故,王子带着乔一家离开了村子,到山里去隐居了。他还把修仙的方法传给妻子,希望永远在一起,做一对逍遥的神仙。

这个故事叫《寡妇与龙太子》

俗话说“谣言胜于虎。”一些恶意的谣言往往可以毁掉一个人。

在古代,女人一旦有了猥亵的传闻,那就是一辈子都洗不掉的污点,很难再嫁。如果乔没有遇到龙王子,他会痛苦一辈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善良会给你带来最意想不到的好机会。比如一个老人摔倒在路边,扶他一把,他的命运就可能改变!

端午节分享一个温暖的故事,送给或许处于人生低谷中的你。作者是西班牙最受欢迎的青少年文学作家霍尔迪·塞拉·依·法布拉。

1923年的冬天,40岁的作家卡夫卡在柏林的公园里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她因为丢失了最喜欢的洋娃娃而哭泣。卡夫卡帮她寻找娃娃没有成功后,让她第二天还在公园见他。

第二天,卡夫卡带来了一封“洋娃娃写的信”,他一字一句读给了小女孩,信里写着:“请不要哭泣。我去旅行了,想看看这个世界。我会把我的冒险经历写信告诉你。”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一直持续到卡夫卡生命的尽头。

在接下来的三个星期里,早已肺结核恶化的卡夫卡强忍着病痛折磨,接连为小女孩写了整整二十封“洋娃娃的来信”,在信中,洋娃娃去过世界很多地方,还登上了中国长城,爬了喜马拉雅山,过得非常愉快。

最后一天,卡夫卡带回了旅行结束回到柏林的娃娃(他去商店买了一个)。

“它一点也不像我的洋娃娃。”小女孩声称。

卡夫卡递给她另一封信,洋娃娃在信中写道:“我的旅行改变了我。” 小女孩信了,快乐地抱着新娃娃回家了。

一年后,卡夫卡去世。

多年后,成年的女孩在洋娃娃里发现了一封短信,这次的署名不是洋娃娃,而是卡夫卡自己。信里写道:“你所爱的一切,可能都会失去,但最终,爱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归。”

古时候,寡妇的丈夫死了,她就忍着寂寞,当了三年寡妇。村里那个爱说长道短的女人通过说闲话来诽谤她的名誉。结果过了守寡期,就没寡妇敢嫁了。端午节过后,寡妇在山里采艾草。遇到一条大青蛇,就把它抓回家,给它倒了一杯雄黄酒。

在永州西部的一个山村里,有一个名叫李彩莲的漂亮寡妇。17岁时,她被介绍给赵秀才为妻。赵秀才早年父母双亡,娶了妻子后沉迷于妻子的美貌。在三月份的婚礼后,他自杀了,因为他身体虚弱。

赵秀才死后,采莲的母亲对她说:“女儿,你要为自己打算。赵秀才死了,你可以跟你妈妈回去,在家里呆一段时间,然后找个好人家嫁了!”

采莲拒绝了。虽然丈夫去世了,但夫妻间甜蜜的爱情仍在眼前。她决定为丈夫守寡,等三年再考虑再婚。

采莲家的房子,在村北的竹林下,是独门独院,离村大院很远。

赵秀才活着的时候养了一只大黑狗。这只黑狗非常勇敢。它曾经用一对三打死了三只来村里偷鸡的狼。这只黑狗对主人极其忠诚。赵秀才死后,只听采莲。

因为大黑狗的存在,采莲住在这里,也让她很安心。据说寡妇门前有很多老光棍,但都怕黑狗,不敢惹采莲。

然而,年轻漂亮的寡妇让村里的一些人嫉妒。有一个爱说闲话的女人叫马春花,她嫉妒心强,爱吃醋,所以就在外面说闲话,说什么采莲使她清白。

后来,马春花想出了一个毒计,说采莲为什么不嫁,就是他和大黑狗有特殊的关系。村里谣言四起,人们对采莲的眼光都变了,甚至有人对她吐口水。

小寡妇连说她并不孤独。这是假的。她晚上很孤独,但是再孤独也不能对家里的黑狗怎么样!

她孤独的时候只是枕着枕头想老公,并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谣言一出,她又羞又怒,但又不能说,否则会越来越黑。

日子一天天过去,守寡三年后,采莲满20岁,成了一个老寡妇。但是这个时候因为她的名声不好,没有人来求婚。

端午节,中午采莲时,她独自摸后山。她去了丈夫的坟前,到坟后的地里摘了一些菖蒲和艾草。

拨开层层蒿草,采莲忽然看见一条大青蛇,约有手臂粗细,量了量长度,软绵绵地躺在地上。莲花看见那条蛇一动不动,就像死了一样。

用手触摸它,它会让蛇感到热。蛇不是冷血动物吗?是不是生病发烧了?

天气炎热,采莲人以为蛇可能中暑了,就在采完艾草后,把蛇抓住,扛在肩上回家。回到家,她把蛇扔在地上,希望它能在阴凉处复原。莲花煮了饺子,做了几样小菜。把雄黄酒打开,倒出来喝。一边吃一边喝,采莲突然发现墙角的蛇动了。

她蹲到墙角去看青蛇,手里拿着一个玻璃杯在摘莲花。她突然想起这雄黄酒,可是可以解毒的。青蛇中了什么毒?

她一时冲动,决定给青蛇喝一口,也许会好一点。

想到这,采莲左手托住蛇头,打开蛇口,将一杯酒倒进蛇口。见蛇没有反应,他又把它放回地上,回到桌子上继续吃喝。后来,他醉倒在地上。

半夜,采莲战栗,我感觉前面有个影子在晃动。

当她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床边的柜子上放着一支蜡烛。一个很帅很帅的男人正含情脉脉的看着他。

芙蓉很惊讶。她在做梦吗?这个人是谁?

采莲想坐起来,却发现她很软,头上还顶着一条热毛巾。男人看着他说:“我的妻子莲儿,这些年来我一直为你努力工作!我终于回来了。”

莲花大惊失色,却是丈夫赵秀才的声音。

她怀疑自己在做梦,于是狠狠地掐了自己一把,疼得大叫起来。俊美男子笑着说:“莲儿,你为何挣扎?是真的。等我说完你就知道了。”

“三年前,我死于过度的贪婪。因为是意外死亡,没有到生命的尽头,所以只能是鬼。后来这条大蛇来到我的坟前修炼,无意吞噬我的灵魂。我的灵魂依然强大,这蛇妖根本炼不出来。”

“阳气端午,我趁机发力,想要控制蛇妖的身体。青蛇动不了,我老婆拿起来倒了雄黄酒,我就趁机夺了蛇妖的身子,灭了蛇妖的元神,蛇妖的本事我都知道,我就变成了人,就是现在的我!”

听丈夫说完,彩莲完全明白了,扑进他的怀里,抱住丈夫,放声大哭。过去几年的恩怨就这么摊开了。

她老公一直安慰她,然后他们就上了床,相爱了。采莲觉得这个新老公很好,很厉害,所以很喜欢。这对夫妇度过了一个缠绵的夜晚。

第二天,蛇妖老公带着采莲离开了村子,去山里隐居了。丈夫也把修仙的方法传给了妻子,从此夫妻俩再也没有回村。

这个故事叫《寡妇与青蛇》

农村的土狗,看家护院,照顾百姓,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们爱狗没有问题。现在有些女人养大狗,总有小道消息。我能说什么呢?你自己说清楚了,就不需要解释了。

采莲是个好女人,心地善良,无意救一条青蛇。她竟然让丈夫起死回生,让夫妻重聚。这也是以德报怨!

昨天写了一整天的故事《悬崖上的红头蛇:端午传说》,花了我差不多十个小时。这个故事源自端午节,这一天对于我们家族来说有一个非常久远的记忆:我爸爸曾经告诉我,我们这一族人在端午是不许做粽子的--至于吃不吃粽子倒没说,很久以前我们有个女性老祖宗(老太婆)在山上采粽叶的时候,被毒蛇咬伤致死,老祖宗(老太公)悲伤之余,发誓从此不许后人做粽子:今后我的子孙后代如果做粽子,一定会煮出一锅毒蛇。

这事我以为只是我爸爸随口说说当不得真的,结果前两年和同宗的人说起,全都说自家老人也曾经向他们讲过,看来是确有其事。只是现在全族人没哪个不做粽子吃粽子了,都当历史典故说说而已。

昨天一整天呆在家里,就想基于这个传说,结合我们那里的民间故事,写一个午节和毒蛇的故事,我小时候就被毒蛇咬过,有恐蛇症。本来故事时间久远,应该有两三百年时间了,可是对于两三百年前的风土人情和衣着语言等习俗,我哪能知道?写起来就觉得生疏,于是自作主张把时间设定在一百年前,多少好写一点,不至于出现穿越漏洞。

码字一天也没有出去。中午我姐姐和侄子两家打电话来叫我去吃饭,谢绝不去。随后表姐托表妹夫送来一袋粽子和腌菜,谢了,下楼提回来又对着电脑码字。突然想到已经是端午了,要不要吃一个粽子?我是不大喜欢这种食物的,从小都不大吃,想想还是吃一个的好,再是一个人也要做点样子,整出点仪式感。遂做出一个“违背祖宗的艰难的决定”,拿了一个表姐送的粽子,篮子里取出一个蛋,放锅里蒸了来吃,这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写完发头条,已经快零点了。

今天看了这一篇文章的数据,好惨。

展现何其多,浏览何其少。

点赞何其稀,留言何廖廖。

四首趣诗

从前,安化梅城笔架山附近有对夫妻,男女皆是秀才。只因家境贫穷,时日都揭不开锅盖,过着贫困日子。

是日,巧逢端午节的前日。饱读诗书的妻子,对家庭的困境感慨动情,随即吟成七绝一首:

自惭薄命遇穷夫,

明日端阳样样无。

佳节只宜虚度过,

寥将白水煮苍莆。

丈夫看到妻子的诗,既感惭愧对不起妻子,又觉得自己应该想办法让妻子高兴。于是在端午节前夜,丈夫一人悄悄出门,在当地安化梅城笔架山附近,偷回来了一头牛,准备明日卖了换些过节货物,好好让妻子过一次真正的端午节。

谁都没想到,当丈夫把牛牵到市场交易时,竟被失主发现,将其逮捕了,不但没有换到钱,人却被扣押到了县衙门,还要面临牢狱之灾。

妻子闻讯,随即赶往县衙大堂,擂鼓鸣冤: 说她夫君是在学天上的牵牛星牵牛,根本没有偷牛的意思,如果丈夫有责任,也是因为自己写诗的原因引起的,责任应由她自己承担,不能怪罪丈夫。

县令是个惜才的清官,听到他妻子诵诗,招至其丈夫违法的趣事,非常感兴趣,觉得面前这位女子才华横溢,并有意放过她丈夫。故此,想当面试试这位女子的才气。

县令指着案头三样物品:磨墨的水,砚台和一副象棋,让女子即兴作诗三首。要求毎首诗中都必须有一个“牛“字。

女子听完县令的话,就能凭自己的才华换救了丈夫,心中甚为高兴。女子不加思索,张口即来。

第一件物品是水,作诗:

滔滔河水向东流,

难洗夫君满面羞。

深恨妾身非织女,

良人何必仿牵牛?

第二件物品是砚台,作诗:

本是民间一石头,

匠人雕刻伴公侯。

轻轻一动乌云起,

电闪文光射斗牛。

第三件物品是象棋,作诗:

两国相争誓不休,

过河兵卒水无流。

象棋车马般般有,

只是唯独缺一牛。

县令看了,拍案叫绝,真乃闺中才女!当即吩咐衙役放了她丈夫,并让她丈夫即日进衙门当差。让这位才女当上了县妇联主任,并兼任县书院大师。从此以后,夫妻俩过上了衣食无忧,美满幸福的生涯。

此故事,不仅让人深深地感觉到,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位贤淑的女人。贤良的女人,最能善解人意,通情达理,逢凶化吉。更让人们懂得,知识的力量,可以改变一切。

男女朋友们,努力吧,多读诗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清风之乐(李华献)于长沙地质家园供稿

六一快乐,有个悲伤的故事

​端午安康,也有个悲伤的故事

​新麦价格也挺喜庆,而北边的“粮仓”正炮火连天。打人的理由千千万,挨打的理由永远只有一条:弱。

​鸟窝如故,不因其善;繁衍如常,非因其强;覆巢之危,只在顽童一念之间。

端午,您好!

文/木公

每年的端午,

都要痛心的一回!

以死明鉴投江的屈原,

雪仇掘坟鞭尸的伍子胥,

以孝立天下的曹娥,

……

一桩桩神神秘秘的故事,

拉扯人心。

今年端午,

与众更不同!

雨,

下着下着就停了,

不会再下,

和风细雨的惬意明年再来?

花,

开着开着就谢了,

不会再开,

五彩缤纷的花季等待来年!

祝福端午,

祝福天下人!

2021.6.14·端午节

以前我们那边过端午节要戴五彩绳,插艾蒿、菖蒲、桃树枝,还有麻绳做的小扫帚等等,用来驱凶辟邪。以前艾蒿出了院子一片一片的,主要是菖蒲得去水库边上才能割到。

有一年我邻居的姑父,就是我弟弟的其中一个同学的爸爸,在端午节前一天开个农用三轮车去水库边上割菖蒲,在回来的路上跟大货车相撞,当场死亡。弟弟的那个同学本来学习挺好的,但是父亲去世以后,妈妈改嫁了,孩子就早早辍学下来打工,后来学习开货车,用他爸的赔偿金买了大货车,现在就靠跑货车赚钱,而他们家所有亲戚从那以后再也不过端午节了,因为一到端午节前一天就想起他的爸爸。

另外一个同学的爸爸也是这样的,转过年又是端午节,他也开个农用三轮车去水库边割菖蒲,不料水库边的路不好开,车翻了把他爸爸压在底下,等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是几个小时了,又加上水箱里面的热水烫伤严重,最终也是不幸去世了。他的爸爸是自己出事的,没有赔偿,所以他的妈妈只能外出打工挣钱养家,那就没时间管孩子,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学坏了,打架、斗殴、抽烟,最后还吸毒了。他妈开始不知道他吸毒,就知道整天跟她要钱,不给钱开始就下跪磕头,后来拿菜刀逼迫他妈,在别人的指点下他妈意识到他吸毒了,后来好不容易花钱把毒给戒了,孩子什么也不会干,一事无成,现在34了,还是靠他妈养着。他妈也是的,一提起端午节就流眼泪,要不是过端午节,去割菖蒲也不会弄得他们家破人亡。

从村里这两个人出事之后大家对端午节插艾蒿、菖蒲就不那么讲究了,有什么就插什么,没有就算了,现在农药特别多,正宗的艾草和菖蒲都很少了,所以大家渐渐地也不插了,因为以前大家想着插着艾蒿菖蒲是保安康的,但是那两个人都因此丧命,所以大家只相信命运了。

我家五楼,我出门一看就我的两个邻居查了艾叶挂了葫芦,其余1-4楼都没插看来大家也越来越不讲究传统了。

不过非常怀念小时候端午节一早可以用艾蒿和菖蒲泡的水洗脸,香香的,这个大家有用过吗?

朋友发来一则故事,觉得有点意思,不敢独乐,贴出来与文友同乐。

话说前清时期,益阳笔架山附近有对夫妻,男女皆有文才。只因家境贫穷,时日都揭不开锅地过着贫困日子。

是日,为逢端午节的前日。饱读诗书的妻子,对家庭的困境感慨动情,随即吟成七绝一首:

自惭薄命遇穷夫,

明日端阳样样无。

佳节只宜虚度过,

寥将白水煮苍莆。

丈夫看到妻子的诗,既感惭愧对不起妻子,又觉得自己应该想办法让妻子高兴。于是在端午节前夜,丈夫一人悄悄出门,在笔架山附近偷回来了一头牛,准备明日卖了换些节货,好好让妻子过一次真正的端午节。

谁都没想到,当丈夫把牛牵到市场交易时,竟被失主逮了个正着,钱没换到,人却被告到了县衙,还要面临牢狱之灾。

妻子闻讯,随即赶往县衙大堂,擂鼓鸣冤,说她夫君是在学天上的牵牛星牵牛,根本没有偷牛的意思,如果丈夫有责任,也是因为自己写诗的原因,责任应由自己承担,不能怪罪丈夫。县令是个惜才的清官,听到妻子诵诗招至丈夫违法的趣事,非常感兴趣,觉得面前这位女子才华不错,并有意放过她丈夫。故还想当面试试女子的才气。

县令指着案头三样物品磨墨的水,砚台和一副象棋,让女子即兴作诗三首。要求毎首诗中都必须有一个"牛"字。女子听完县令的话,就能凭自己的才气搭救丈夫,心中甚是高兴。女子不加思索,张口即来。

第一件物品是水:

滔滔河水向东流,

难洗夫君满面羞。

深恨妾身非织女,

良人何必仿牵牛?

第二件物品是砚台:

本是民间一石头,

匠人雕刻伴公侯。

轻轻一动乌云起,

文光电闪射斗牛。

第三件物品是象棋:

两国相争誓不休,

兵卒过河水无流。

車马炮象般般有,

唯独缺少一头牛。

县令看了,拍案叫绝,真乃闺中才女!当即吩咐衙役放了她丈夫,并让她丈夫即日进衙门当差。此故事不仅让人感觉到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位贤淑的女人。贤良的女人最能善解人意,逢凶化吉。更让人们懂得知识的力量可以改变一切。

早安 端午節安康 應景的故事祝福大家平安。

一.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不同的說法,一說為了紀念屈原,因為楚國頃襄王誤信讒言,B.C.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國的郢都,屈原投江而死。另一說是春秋時期的吳國和越國,以划龍舟的方式迎接海龍王。還有楚國的軍事家伍子胥輔政吳王闔閭,但是其子夫差卻逼令伍子胥自殺,把他的屍體丟入錢塘江,時間是B.C.454年農曆五月五日,之後人們紀念伍子胥而舉辦民俗活動。

二. 因為南船北馬的地形限制,北方中原地區多以舞龍船和舞金龍的方式取代划龍舟。17世紀臺灣被納入大清版圖,乾隆29年,西元1736年,台灣知府蔣為光在台南法華寺的半月池,親自主持全台灣第一次的划龍舟比賽。此外,每屆龍舟賽之前都有畫龍點睛的儀式,為龍舟添加新的生命力也為選手加油。

公元143年,端午节这天,一名男子在江面上迎着波涛跳舞请神。他叫曹盱,是会稽郡上虞县专门从事迎神送鬼职业的巫祝。

五月的江面,笼罩着雾气,曹盱正在船上婆娑起舞。突然,一个巨浪打来,曹盱脚下一滑,咕咚掉进江里,汹涌的江水顷刻间将他吞没。

岸上看热闹的人们都惊呆了,他们呼喊着曹盱的名字。可是,曹盱再也听不到了,只有冰冷的江水拍打着石头,发出呜咽的声音。

曹盱有个女儿叫曹娥,才十四岁。那天,得知父亲遇难的信息,曹娥悲痛万分,她不顾乡里们的劝告,跑到江边,沿着江岸寻找父亲的尸首,一边跑,一边哭喊着,哭声昼夜不绝。

曹娥整整寻找了十七天,也没有找到父亲的尸首。她伤心极了,但又无能为力,便抱来一个瓜抛到江里,对着江水,曹娥的眼泪像决堤的洪水,她不断地哭诉道:“瓜啊,飘到我父亲尸首所在地时,你就沉下去吧!”

也许是曹娥的哭声感动了天地,当瓜在江水上飘啊飘,飘到一处时,突然就沉没了。岸上,曹娥看得清楚,就见她纵身一跳,投入江中。

五天后,乡里们看见已死去的曹娥托着父亲的尸首一起浮上江面。乡里们感叹她的孝行,将她和她父亲葬在江边。

曹娥投江寻父的事不胫而走。不久,山阳人度尚出任上虞县令。度尚年少失怙,是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度尚对母亲极为孝顺。当他听说曹娥的事迹以后,十分感动,决定立碑旌表曹娥,并由他的弟子邯郸淳亲自撰写碑文。

邯郸淳赞叹曹娥之余,挥笔立成,碑文写道:

伊惟孝女,嗟丧其父,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是以眇然轻绝,投入沙泥。翩翩孝女,载沉载浮。或泊洲屿,或在中流。或趋湍濑,或还波涛。千夫失声悼痛,万余观者填道,云集路衢,流泪掩涕,惊恸国都。

度尚又派人将曹娥改葬在江南道旁,然后立碑以教后人。

在朝中担任议郎的蔡邕,听到消息后,连夜赶到曹娥碑旁。当他抚摸着这篇声声血泪的碑文时,一时感慨万千,便在碑后题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若干年后,曹操到江南一带打仗,一次带着杨修途径曹娥墓时亲去祭拜。当他看到碑阴刻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时,眉头皱了起来,他对这八个字疑惑不解。于是,当面请教杨修。杨修经过仔细琢磨,回答了四个字:“绝妙好辞”。

按杨修的话说,黄绢,乃有颜色的丝,色丝合为“绝”字;“幼妇”即少女,少女合为“妙”字;外孙乃女儿之子,女子合为“好”字;“齑”是臼中受辛,受辛合为“辞”的异体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便是“绝妙好辞”。

后人为了纪念曹娥,把她投水救父的那条江,改名为曹娥江。每年五月五日,那里的人们划龙舟竞赛,以纪念曹娥。在今天浙江上虞县地界,还有一座曹娥庙。据说,现传的《曹娥碑帖》,还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的拓本。

曹娥的孝行和高尚品德,也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他们或到曹娥墓祭拜,或为她写下赞美的诗章。宋代刘克庄有《曹娥》篇:穹壤有时敝,娥名万古垂。直从彤管笔,便到色丝碑。

唐代赵嘏《题曹娥庙》云:青娥埋没此江滨,江树飕飗惨暮云。文字在碑碑已堕,波涛辜负色丝文。

岁月的长河,带走了无数光阴的故事,曹娥的孝行却永驻人间。

#头条历史##有趣的历史故事##端午节的故事##我要上条#

小女孩安妮,被纳粹士兵驱赶到一个深坑跟前,小安妮睁着大大的眼睛,哀求道:“叔叔,请你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我怕妈妈找不到我……”

这时的安妮,还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早已经被纳粹士兵杀害。

安妮的父母是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在希特勒上台后,为了躲避纳粹的排犹政策,他们举家来到荷兰。可谁想到,好日子还没过几天,德军占领荷兰,安妮一家再次落入纳粹的魔掌。

纳粹对所有的犹太人实行登记制,要求他们佩带具有明显标志的标签,同时,限制他们自由,不得随意出入,更不能随便购物、上学,几乎就等于软禁在家。

安妮看到大街上到处贴着“不准犹太人进入”的牌子,有点惶恐,就惴惴不安地问父母原因。父母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就在小安妮10岁生日时给她送了个日记本,让她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没多久,这种软禁在家的日子也结束了,安妮和她的父母被纳粹抓了起来,关进了不同的集中营。匆忙中,安妮只带走了自己的日记本。这本日记中,藏着小女孩的惶恐、不安,还有对未来的期许,这是她的精神寄托。

关在集中营的安妮,和同在一间囚室的罗玛成为了好朋友。两个小姑娘相互依偎、相互支持,安妮的妈妈看到小安妮有了心底也有了一丝欣慰。

在集中营的日子里,没有谁知道自己明天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自己能够活多久。很快,安妮的妈妈和其他的一些女性,被纳粹士兵带走,再也没有回来,成年人都意识到,安妮的妈妈已经被杀害了。

可小小的安妮并不知道自己的妈妈再也回不来了,她不停地问身边的阿姨们,甚至去问那些冷漠的看守,她想知道自己妈妈为什么没有回来,她到底去了哪里?

阿姨们不忍心告诉安妮真相,就告诉她:“妈妈去找你爸爸了,等找到你爸爸,他们就会来接你回家。”

人最怕的就是没有了希望。小安妮相信了这个美丽的谎言,带着这个美好的期许,她每天都给好朋友罗玛唱妈妈教的儿歌,有点空闲,就爬到囚室上方的那个小窗户上,往外张望,期望看到妈妈的归来,并把自己的期望,一笔一划的写在那个小小的日记本里。

可安妮并没有等到妈妈。一天清晨,拿着刺刀的纳粹士兵来到这个集中营,驱赶着这里的妇女和孩子们。懵懵懂懂的安妮来不及躲避,正好撞在枪口上,她和那些大人一起被驱赶到一个早已挖好的深坑前。

眼看着那些大人一个个被推进深坑,小安妮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她也会被活埋。可妈妈找不到她该怎么办呢?小安妮忍不住哀求那些纳粹士兵把她埋得浅一点。

可惜,杀人如麻的纳粹士兵,早已变得冷漠麻木,听到小女孩的哀求,只有片刻的犹疑,随后,毫不留情地把小姑娘推入了深坑。

小安妮没有逃脱纳粹的魔掌,但小姑娘临死前纯真无邪的话语却刺痛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很快,那句“把我埋浅一点,不然妈妈就找不到我”在整个集中营传播开来。

罗玛听到好朋友安妮留下的这句话后,泪流满面,她把安妮的日记找到,藏好。罗玛是幸运的,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罗玛是那里的幸存者,她带着安妮的日记,重获自由。

安妮的父亲也很幸运地活了下来,他回到家中,苦苦等待妻子和孩子的归来,可是,他没能等来亲人,却等来了罗玛带给他的,他心爱女儿的日记。

在这本日记里,安妮的父亲看到了女儿的惶恐不安、成长中的烦恼和对爸爸妈妈的思念。读着女儿那稚嫩的文字,安妮的父亲痛不欲生。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纳粹的残暴,了解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在朋友的劝说下,安妮的父亲,把这本日记委托出版社出版。随后,这本日记成为流传最广的有关犹太大屠杀的文字之一,也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每一段历史,都值得我们铭记,我们只有记住战争的惨烈,才能明白和平才是人类减少灾难的途径!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才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历史故事#

作者/端午

编辑/幽

送走国际儿童节,迎来传统端午节。

分享一套《故事里的中国精神》,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中的人文风骨。#端午节# #传统# #历史# #儿童#

四首 趣诗

从前,安化梅城笔架山附近有对夫妻,男女皆是秀才。只因家境贫穷,时日都揭不开锅地过着贫困日子。

是日,巧逢端午节的前日。饱读诗书的妻子,对家庭的困境感慨动情,随即吟成七绝一首:

自惭薄命遇穷夫,

明日端阳样样无。

佳节只宜虚度过,

寥将白水煮苍莆。

丈夫看到妻子的诗,既感惭愧对不起妻子,又觉得自己应该想办法让妻子高兴。于是在端午节前夜,丈夫一人悄悄出门,在笔架山附近偷回来了一头牛,准备明日卖了换些节货,好好让妻子过一次真正的端午节。

谁都没想到,当丈夫把牛牵到市场交易时,竟被失主发现,将其逮捕了,不但没有换到钱,人却被扣押到了县衙,还要面临牢狱之灾。

妻子闻讯,随即赶往县衙大堂,擂鼓鸣冤:说她夫君是在学天上的牵牛星牵牛,根本没有偷牛的意思,如果丈夫有责任,也是因为自己写诗的原因引起的,责任应由自己承担,不能怪罪丈夫。县令是个惜才的清官,听到他妻子诵诗招至其丈夫违法的趣事,非常感兴趣,觉得面前这位女子才华横溢,并有意放过她丈夫。故此想当面试试女子的才气。

县令指着案头三样物品磨墨的水,砚台和一副象棋,让女子即兴作诗三首。要求毎首诗中都必须有一个"牛"字。

女子听完县令的话,就能凭自己的

才气挽救了丈夫,心中甚是高兴。女子不加思索,张口即来。

第一件物品是水,作诗:

滔滔河水向东流,

难洗夫君满面羞。

深恨妾身非织女,

良人何必访牵牛?

第二件物品是砚台,作诗:

本是民间一石头,

匠人雕刻伴公侯。

轻轻一动乌云起,

文光电闪射斗牛。

第三件物品是象棋,作诗:

两国相争誓不休,

过河兵卒水无流。

象棋车马般般有,

只是唯独缺一牛。

县令看了,拍案叫绝,真乃闺中才女!当即吩咐衙役放了她丈夫,并让她丈夫即日进衙门当差。此故事不仅让人感觉到,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位贤淑的女人。贤良的女人最能善解人意,逢凶化吉。更让人们懂得,知识的力量可以改变一切。

清风之乐(李华献)于长沙地质家园供稿

小时候每逢端午节,大人都会讲这个故事,说战国时有个大诗人叫屈原,在端午节这天跳汨罗江自尽,人们怕他在江里饿着,于是把江米包在粽叶里投到江中,后来才演变成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因为正值初夏,祖先们赋予这个节日更多有趣的内容。有体育活动,如赛龙舟、放纸鸢、打马球、跳钟馗、斗草等,还有防暑避瘟的卫生健康习俗,如洒扫庭除、挂艾草、饮雄黄酒等。

端午是一个集传统文化与体育、健康为一体的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夏、秋、冬各有一节,我们的祖先真是太有智慧了。

父母说到自己家乡的端午习俗都很自豪。可北京本地的端午习俗很少,除了吃粽子,想不出还有什么其它的花样,所以孩子们觉得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于是称之为粽子节。

端午,多好听的名字。孩子们不知道,端午节与粽子节,其内涵的差别真是大了去啦[捂脸][捂脸]

#晒出我的家乡粽#

折一束青艾,愿岁岁安澜![比心]

六月的故事,从一束艾蒿讲起。

早起晨练,顺道去趟早市,沿途的路上,回来的人们手中大多都拿着一束艾蒿,提醒我又是一年端午节到了。

少年时离家,家乡依然贫瘠,对于端午节真没有特别的讲究,我也不曾见过母亲和婶娘们有插艾蒿,包粽子的习俗,于我而言,端午节只停留在《诗经》女儿家的背篓里,“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懵懂而美好!

上了大学,第一次见到了艾蒿,第一次吃到了粽子,那是当时还是男友的先生给我的,他宿舍的舍友从家里带来的,他多拿了一个给了我,我清楚的记得那是一颗白米粽,里面包的只有白米,但我觉得那是从来没有吃过的美味。

走上工作岗位,特别是端午节成为了传统节日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入乡随俗,我也渐渐对端午节重视起来,也有了给门上别一束艾蒿的习惯。

想想《离骚》中“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子怨艾叶掩盖香草的清幽,他想盥洗俗尘的目光。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那个不与混浊的世间同流合污的人,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艾蒿上写满他的遗憾,却为今人赢得了在这忙碌世界里的一个短暂假期。

难怪我那些倍受学习煎熬的学生们会欢呼古人里最喜欢屈原!不知屈子听到这些呐喊,该作何感想?

六月的青艾,承载着中国人太多的记忆。折一束青艾,送上最美好的祝福:愿心愿得偿,岁岁安澜![比心][祈祷][祈祷][祈祷]@新风化语

本文端午节的故事50字,端午节的故事50字四年级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