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在第36个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我市召开全市禁毒工作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去年,全市共破获毒品案件3800余起,缴获各类毒品380公斤。易制毒化学品保持“零流失”,禁种铲毒连续18年实现“零产量”,缉毒执法工作整体排名全国第三,现有吸毒人员同比下降7%,新发现吸毒人员连续三年下降。
【资料图】
破获制毒案件12起
市禁毒委副主任、市公安局副局长赵晓庄介绍,2022年,全市公安机关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认真落实市禁毒办职能职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尽其责、密切协作,深入推进“清源断流”“破冰除根”“百日行动”等专项打击整治工作,对毒品犯罪保持严打高压态势。
全市破获毒品案件3800余起,其中万克以上毒品案件14起,移送起诉涉毒人员5200余名,缴获各类毒品380公斤。部署开展打击制毒犯罪“破冰除根”专项行动,破获制毒案件12起,捣毁制毒窝点13个,缴获毒品16公斤、制毒物品49公斤。
针对市外毒品渗透情况,全力加强查缉堵截,强化陆路查缉和寄递物流行业涉毒问题整治,侦破寄递渠道毒品案件20起,侦破跨境寄递新类型毒品案件2起。
3类人员吸毒检测率100%
抓实管控服务,有效防范化解涉毒风险。各级司法、民政、卫生健康、交通、市场监管、戒毒、药监等部门加强协作配合,深入推进吸毒人员“见底行动”,开展“平安关爱”专项工作,严格落实“重嫌必检”、毛发抽检、分级分类管控等措施,消除涉毒不稳定因素。
全市共查获吸毒人员1.45万人次,责令社区戒毒3000人,强制隔离戒毒在所8900人,新收治病残吸毒人员1000余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复吸嫌疑3类吸毒人员见面率、吸毒检测率均达100%。现有吸毒人员同比下降7%,新发现吸毒人员连续三年下降。部署开展六类重点驾驶人员涉毒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排查重点驾驶人员近19万名,最大限度消除“毒驾”肇事隐患。
易制毒化学品保持“零流失”
同时,加强源头控制,防范重点物品流失流弊。与药监、应急管理、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严密防范流失流弊。全市列管企业3500余家,实地检查5700余次,劝诫企业停发存在流失风险的化学品68批次,一类易制毒化学品企业检查率、进口易制毒化学品核查率均达100%,全市易制毒化学品保持“零流失”。
市公安局联合市应急管理局开展生产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排查检查企业2400家,整改风险隐患606处。联合市烟草专卖局开展“治烟猎麻”专项行动,打击整治利用电子烟油吸贩合成大麻素违法犯罪。联合市药监局、市卫生健康委开展第二类精神药品专项排查和联合执法,发现整改重大安全隐患7处,有力规范精神药品管理。
多举措提升全民禁毒意识
与此同时,深化预防教育,市禁毒办、市教委强化配合协作,将毒品教育与学生法治教育一体推进,严格落实毒品预防教育“计划、大纲、教材、师资、课时”,持续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数字化平台推广应用,全市中小学校和学生学习比例全面达标。
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教委以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开展禁毒IP形象创意设计征集、禁毒街头答题挑战赛等系列主题活动,建成市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连续9年组织开展“感恩生命 健康生活”全民禁毒主题活动,制作禁毒题材宣传短视频110部,召开禁毒院坝会、恳谈会1000余场,滚动播放户外禁毒广告200余万次,有力提升了全民禁毒意识。
毒品滥用水平下降59%
除此之外,着力改革创新,提高毒品治理能力。大力推进生活污水中毒品及其代谢物监测,科学选取点位,扩大监测范围,准确掌握毒情,精准实施打击整治,收到明显成效。去年污水监测结果表明,全市毒品滥用水平同比下降59%。
新毒品实验室全面建成投用,并通过国家级实验室资质认定复审评审。深入实施禁毒重点整治,将7个区县纳入市级整治范畴,有效解决突出毒品问题,提升治理成效。充分发挥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指导渝北区、巴南区积极推进第二轮创建,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毒品治理。强化禁毒法治保障,公检法机关共同加强法律研究,协调解决涉毒案件证据和诉讼问题,有力保障执法质量,形成工作合力。
警惕乔装打扮的新型毒品
发布会上,赵晓庄特别提醒,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新型毒品通过乔装打扮的方式潜伏在人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群众最容易接触到的是与普通电子烟外观相似,烟油里却添加了合成大麻素的“上头电子烟”;有将毒品掺杂在“奶茶”“可乐”“跳跳糖”“巧克力”“饼干”中,伪装成食物的“毒零食”“毒饮料”;还有虽然没有被列入毒品进行管制,但吸入后能致人发笑,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笑气”。这些新型毒品形态各异、五花八门,极具伪装性、隐蔽性、迷惑性。面对毒品千变万化的外衣,一定要擦亮双眼,不要误食,更不要轻易尝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共同筑牢禁毒防线。
记者 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