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由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和晋江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明葵·2023全国印染行业节能环保年会”在福建省晋江市召开。会议围绕国家最新环境管理政策、高效印染废水废气处理技术、印染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和装备研发应用等展开探讨和交流。
(资料图)
会上,还发布了《第十六批中国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推荐目录》,部分典型技术将在会上首次进行交流和推广。
低碳转型势在必行
印染是纺织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核心所在,随着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政策更趋严格,污染物排放要求进一步提高,印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处长二级调研员纵瑞龙指出,目前,我国印染行业在节能环保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必须进一步加快绿色改造,一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双碳”工作,这既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形成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二是全面推进污染防治,不仅要强化有害物质管控要求,还要减少污染排放,支持企业清洁生产改造;三是大力倡导纺织品服装的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倒逼绿色转型的重要推动力,要广泛开展绿色衣着消费宣传,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的根本之策,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建议,印染企业要积极建立清洁高效的绿色制造体系,助力纺织全产业链低碳循环发展。要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遵循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的原则,强化产品绿色设计,持续提升绿色低碳产品供给能力和市场影响力;印染企业要加快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行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要求和促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总抓手,充分挖掘清洁生产潜能,提升减污降碳协同能力;印染企业要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政策标准,以高水平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要深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能源主体责任,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有效推动行业技术经济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版)》已于3月1日起施行。《清单》明确了14种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及其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顾问王建平表示,《清单》的实施对印染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对PFAS的限制体现了世界各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印染企业要抓紧研发替代技术,尽快赶上世界的发展潮流。
此外,安全生产也是印染企业永恒的话题。中国安科院工业安全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时训先以大量翔实的典型案例分享,重点讲解了防范对策。他强调,企业要有坚守安全生产的红线意识,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企业应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对此,企业要抓“关键少数”依法履职;建立健全制度和规程;开展风险辨识和建立台账;加强人员培训教育;强化作业管理;落实“五个到位”。
创新技术大有可为
近年来,印染行业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研发力度,推广了一批成熟高效的先进技术,促进了行业在节能减排、清洁绿色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进步。
常熟市明葵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光华结合企业研发优势,就明葵自主研发的物联网自动灭火控制系统,全国首创无壳蜂窝电场和防燃防爆无壳油烟净化器进行了介绍。他表示,作为印染行业自动控制灭火系统及改造专家,明葵工业安全油烟净化器具有防燃、防爆、除臭、安全、环保、智能等优势,为企业节能环保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波表示,印染行业产排污具有成分复杂、难降解有机物多、有一定生物毒性等特点。可通过提高微生物量浓度,直接提高系统关键酶浓度,提高反应效率;通过厌氧系统增加微生物量,实现污染物的能源化;利用生物质炭材料的导电性,强化胞外电子转移速率;使变价金属成为“生物催化剂”,提高电子传递效率,改变电子转移途径,促进印染废水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东华大学教授王炜介绍,低给液是指织物烘燥前,最大程度脱水或最低限度的给液,即降低轧余率,从而降低烘干负荷,减少整理液耗用,提高车速。与传统染整工艺对比,低给液量染整技术将会节省相当大的能量、化学药剂和耗水费用、同时也将使后洗涤简易进行,有助于企业降低能耗、提升产能、降低成本,提高经营利润。
三技精密技术(广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吴斌结合企业染色机系列产品、后整理设备以及连续式平幅湿整理设备进行了分享。他介绍,智能染厂的建立印染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公司的生产管家系统、三技云平台,他表示,为助力传统印染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三技可提供数字化染厂解决方案的一体化产品。
山西彩佳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柴致东介绍,在印染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高温废水,针对高温废水企业总把最高换热效率作终极目标,很少有人关注排放出去的污水温度对污水处理的影响。彩佳印染的专利技术“印染废水恒温控制及二次利用装置”,在控制排水温度的同时,既保证了污水处理生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又回收利用了能源,还去除了污水中的杂物。
常州宏大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顾仁结合企业发展进行了分享。他表示,基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数字孪生技术的数字印染制造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装备智能化是印染行业实现绿色制造的保障。会上,他重点推荐了“INSHK定形智慧系统”,该系统是对现有定形机的一次全面提升,实现了印染生产链的智能化制造。
石狮市瑞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继平介绍,针对当前涤棉分散活性一浴染色过程中存在的高温水解、耐盐耐碱等问题,瑞鹰科技创新研发出涤棉分散活性一浴染色短工艺,大大缩短染色工序,减少染色时间约26%,设备利用率及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具有明显的节能减耗、降低成本的优势,节水44%,节电、汽25-30%,污水排放减少约44%,染色成本降低20-30%。
园区护航绿色创新
作为本次大会的东道主,近年来,晋江纺织产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如何让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以绿色创新引领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关注的话题。
晋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也夫表示,染整是纺织品深加工和提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是晋江鞋服和纺织两大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产业基础和竞争优势。长期以来,晋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染整行业发展,成立专门的染整行业协会,已经集聚了近200家印染和面料后整理企业,除满足本地纺织鞋服企业配套染整加工需求外,销售网络还延伸辐射各地纺织主产区,在境内外纺织业界都具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他表示,当前“科技、时尚、绿色”已经成为国内染整行业发展趋向,晋江也积极从节能改造、工艺创新等方面着手进行节能环保提升,扎实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建设,鼓励优质企业入园集聚发展,促进园区提质增效、做大做强。
在晋江经开区绿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业园项目推介环节,绿色高端面料项目招商负责人王鑫,英林园项目招商负责人刘金标,晋江市工信局三级主任科员、市园区办副主任黄金发,分别从园区建设、英林园服饰标准厂房、园区标准化建设惠企政策进行了推介和解读。
王鑫介绍,晋江经开绿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业园主要集聚纺织后整理相关企业,包括数码印花、圆网印花、定型、压光、复合、植绒等企业。该园区厂房按标准化设计,公共设施齐全,功能分区完善,消防设施、环保设施配备齐全,安全生产规范化,符合国际品牌的验厂要求,有利于提升入园企业的竞争优势,强化品牌形象,拓宽国际市场。
刘金标介绍,英林园服饰标准厂房一体化微工业园作为晋江服饰产业强链补链项目,分两期建设,采取“国企投建+专业运营+协会指导”的开发模式,可引入15家以上企业入驻,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6亿元。园区交通便利、服务配套完善,可提供低碳环保生产环境以及多元金融支撑,以及一站式、保姆式服务。
黄金发在进行园区标准化建设惠企政策解读时表示,晋江市正在全力打造“一站式”产业园区,政府围绕税收奖励、贴息奖励、租金补助、增产增效措施、融资服务五大方面打造了全方位服务体系。随后,刘金标针对这五方面进行了逐条详细讲解。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共5方面16项重点任务,旨在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持续深化品牌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通知》要求,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完善标准、质量和竞争规制,激励企业向卓越质量攀升,发挥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作用,提升质量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强品牌培育和评价,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通知》提出了激励制造业企业向卓越质量攀升、开展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提升质量保障能力和水平、推动重点行业质量提升、加强品牌建设5方面16项重点任务。
在激励制造业企业向卓越质量攀升方面,编制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实施方案,推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深化质量管理数字化应用,强化企业全过程质量绩效,加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重点行业典型产品可靠性水平。
在开展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方面,增强中小企业质量品牌意识,提升中小企业质量发展能力,开展质量品牌赋值活动。
在提升质量保障能力和水平方面,引导企业强化质量设计和中试验证,加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中试能力建设,提高质量公共服务效能,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
在推动重点行业质量提升方面,推动重点行业质量提升。落实《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推动原材料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强化材料质量保障能力,遴选一批原材料“三品”典型案例。深入推进消费品“三品”行动,举办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推进大会,组织开展2023“三品”全国行活动,加快培育“三品”战略示范城市,探索打造消费名品方阵,促进消费品升级迭代和品质提升,更好满足和创造消费需求。
在加强品牌建设方面,加快品牌培育和创建。组织开展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研究,引导企业导入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提升品牌建设能力。指导开展品牌经验交流活动,支持举办“中国制造”品牌发展论坛,总结推广优秀品牌培育典型案例。支持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开展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标准宣贯工作。推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支持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企业等共建区域品牌。与此同时,加强品牌评价和传播。支持开展“中国制造”品牌现状调查,对“中国制造”品牌培育效果进行评估。拓展“中国制造”的品牌传播渠道,开展全国品牌故事大赛等活动,讲好“中国制造”品牌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