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 正文
环球观察:成语“八拜之交”怎解?有何典故?
2023-06-24 09:03:04 顶端新闻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成语“八拜之交”来自8个著名历史故事,是后世学习的典范。“八拜”同时还指向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8个方向叩拜。

中国是礼仪之邦,“八拜”最早指古代世交子弟拜见长辈的礼节,是晚辈对长辈的尊重。后来人们衍生用于平辈之间,将异姓结为兄弟亦称为八拜,表示无论何地都要生死与共。

“八拜之交”出自什么典故?


【资料图】

八拜之交的典故距今1000余年历史,出自宋代易学家邵雍之子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

“丰稷谒潞公,公着道出,语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获已,如数拜之。”

这要提到两个人-文彥博和李稷。文彥博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和书法家,一代贤相,出将入相50年,任职期间秉公执法,被世人尊称为贤相;李稷为北宋一个吏官。

李稷的父亲,曾是文彥博门人,按辈份说,李稷是文彥博的晚辈。但李稷这个人学识一般,为人傲慢。文彥博听说后,心中很不快,就想着有机会“敲打”他一下。

有一次,文彥博任北京守备,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军分区司令,李稷听说后上门拜见。文彥博故意冷落他,让他等很长时间,之后文彥博出来见他,对李稷说:

“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

李稷自知辈分低,又碍于于文彥博身份,不敢不从,就依言向文彥博拜了八拜。如此,文彥博以长辈的身份挫败了李稷的傲气。

成语“八拜之交”由此出典。

不难看出,八拜之交最早用于世交子弟谒见对方长辈的礼节,是晚辈对长辈的一种尊重,后来才用于平辈异姓兄弟的结拜。

如今,八拜之交的典故已流传了1000余年,我们从中也学会了为人处事的道理,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可谓影响深远。

(一代贤相-文彥博)

“八拜之交”有哪八拜?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说自己与谁有八拜之交,其实八拜之交不是说与人与人之间有拜8次的交情。我们要明白历史八拜之交的出处,不然就闹笑话,贻笑大方了。

八拜之交来自8个著名历史故事,具体指: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01、管鲍之交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哥们儿,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管仲家穷,鲍叔牙找他一起做生意,投资的钱都是鲍叔牙出的,但分钱时管仲拿得比鲍叔牙多。

鲍叔牙的下人很不解,鲍说:“管仲家穷,要赡养老母,多拿一点没关系”。有一次,二人一起去打仗,一有进攻管仲都躲到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是贪生怕死的小人。

鲍叔牙这样为管仲说话:

“你们误会管仲了,他是要留着命照顾老母亲呀!“。

管仲听后无不感动地说: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可是鲍叔牙呀!“

后来,齐王去世,齐国内乱,鲍叔牙带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带公子纠逃到鲁国。管仲准备杀掉公子小白让纠当国王,结果他箭射偏了,小白没死。

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早到齐国,小白当上齐国的国王。小白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但鲍叔牙说管仲能力比他强,管仲才是宰相最佳人选。

小白很惊讶:“管仲是杀我的仇人,你说让他当宰相?”鲍鲍叔牙说:“这不能怪他,他为帮主人才这么做”。小白请管仲当了宰相,管仲帮小白把齐国治理得很好。

管鲍之交故事源于《列子.力命》,二人相知至深、情谊深厚,让人为之动容!试问,世间有几人能如此相知相惜?管鲍深厚友情,成为世代相传的佳话。

现在,人们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与自己与朋友之间彼此相知相惜、相互信任的关系,所以这类友谊用“管鲍之交”就不会错啦!

02、知音之交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在八月十五晚上,但见云开月出、景色迷人,俞伯牙琴兴大发,取琴认真弹起来,弹了一曲又一曲,完全沉浸在琴声中。

这时,他猛然发现岸边站着一人,手下一用力,“啪”地一声将琴弦拨断了一根。那人见状大声说:“先生莫疑心,我是打柴的,听到琴声绝妙,就被吸引了。”

俞伯牙定睛一看,是一个樵夫,旁边还放着一担柴。心下惊奇:一个樵夫能听懂我的琴?于是问:“你既然懂我的琴,那你说说,我弹的是什么曲子?”

樵夫笑答:“先生弹的是孔子赞弟子颜回的曲谱,你弹到第四句时,琴弦断了。”

俞伯牙大喜,邀他上船细谈,打柴人一见琴就说:“这是瑶琴,相传为伏羲氏造。”

俞伯牙内心佩服,又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在琴声高亢雄壮时,他说:“这是高山的宏伟气势”;琴声清晰流畅时,他说:“这诉说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没想到在荒山野岭竟能碰到知音-钟子期,两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相约来年再来相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以琴声召唤知音,却没有等来好友。

第二天,俞伯牙向山里一位村民打听,才知钟子期已不幸病逝,临终时说将他的坟墓修在江边,待八月十五相会时能听到俞伯牙的琴声。

俞伯牙听后,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坟前,凄楚地弹起《高山流水》,弹罢挑断琴弦,一声长叹,将琴摔得粉碎:

”知音不在,弹与何人听?”

琴破弦断,此后便再也不弹琴了。

知音之交出自《列子.汤问》,故事凄婉,让人涕泪,至今人们常用知音之交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人生在世,知音者又有几何?因此人们常说“人生难得一知音”。

03、刎颈之交

战国时,蔺相如凭借机智果敢完璧归赵,得赵王赏识封为上大夫。后秦王与赵王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廉颇以勇猛给秦王压力、蔺相如以非凡口才,让赵王免受屈辱。

赵王因而封蔺相如为上卿,这下廉颇不高兴了:我骁勇善战,是第一大功臣,蔺相如仅凭一张嘴就官居我之上?我得好好羞辱他一番,而蔺相如只是一味躲避。

此时,蔺相如的门客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及原因,他们说:

“我们敬您是正直崇高的君子,为您做事,但您却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大笑:

“你们说秦王厉害还是廉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会怕廉颇?

秦国之所以不改来侵犯,正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我怎么会因私人小恩怨而不顾江山社稷?”

这话传到廉颇耳朵里,很是惭愧,于是袒露上身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两人从此成为推心置复的好朋友,一同为赵国的江山社稷效力。

廉颇蔺相如刎颈之交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我们形容生死患难与共的朋友,可用这个成语。

04、舍命之交

“舍命之交”出自西汉《烈士传》,也叫角哀伯桃,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不过从成语的字面上,我们不难看出它说的是一个人为另一个人舍去生命的感人肺腑的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左伯桃,另一个叫羊角哀。左伯桃有着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羊角哀,从小父母双亡,酷爱读书。两人因偶然因缘成为好朋友。

由于楚元王招贤纳士、慕仁好义,两人辞别邻友,一同去投奔楚元王。但途中遇上大雪天气、十分寒冷,他们衣着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很有可能被冻死或饿死。

资源有限只能保全一个人。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都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脱得赤条条躲进空树中自杀了。角哀到楚国后,元王问及富国强兵之道,角哀对答如流。

元王大喜,拜角哀为中大夫,赐黄金百两与锦锻百匹等,角哀泣不成声,将左伯桃脱衣并粮一事告于元王,元王听后伤感不已,赠以死伯桃为中大夫,厚赐葬之。

后人把左伯桃这种成全朋友、牺牲自己的人叫羊左,把这份情谊叫做舍命之交或羊左之交,试问这种为朋友牺牲者,世间能有几人做到?

05、胶漆之交

这个成语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其实胶和漆,是两种最具粘性的东西,胶漆之交就是指亲密无间、志趣相投的朋友,成语形容的是朋友之间深厚不移的友情。

胶漆之交出自《鲠直张千替杀妻》,古人说“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雷指雷义,陈指陈重,两人都是东汉时期的饱学之士,乐善好施、品德高尚。

太守听说陈重之名,举荐他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给雷义,数次向太守举荐,但未成功,直到第2年雷义被选为孝廉,两人才一同就职。

陈重与雷义一同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代人受罪被免职,陈重以身体有病辞职一同返乡,后复出为官,政绩突出,官拜侍御史,死于任上。

而雷义呢,他与陈重相让之心一致,他被举荐为秀才,也要把功名让给陈重,但刺史不允。雷义假装疯狂在街上奔走,而不去应命就职。

陈重与雷义两人,如同胶与漆一样融为一体,坚不可摧,并且荣辱与共、生死相依,让人泪目。世人这样称赞:陈雷胶漆,肝胆相照,为官为民,政声载道。

06、鸡黍之交

鸡黍之交很有意味,它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范式与张劭的事迹,两人情谊深厚,留下了鸡黍之交的美名,也是一种守信之交。

范式和张劭是一同游学的儒生,也是一对好朋友,后来两人一同告假回乡,范式对张劭说:

“两年后我要回京城,就会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

约定日子快到了,范式告诉了母亲,母亲说:

“都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的事,你怎么就这么相信他呢?”范式说张劭是很讲信用的人,不会违背诺言。

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就该为你们酿酒。”而到了那天,张劭果然来了,二人升堂互拜互饮,喝得十分畅快才相互告别。如此守信用之人,真正让人佩服之至。

07、忘年之交

忘年之交比较易于理解,指的是年辈不相当的人结交为友,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孔融与祢衡结交为好友时,祢衡不满20岁,而孔融已经50岁了。为什么会结交为友呢?因为孔融看中了祢衡的才学。后世将这种不拘年岁年辈结交为友叫做“忘年之交”。

08、生死之交

生死之交是指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刘关张不离不弃、生死相依,即便中途有分散走失,还是不远千里、相互寻访,关于三人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做扩展。

还有一说,生死之交出自元朝郑德辉《绉梅香》:

“晋公在枪刀险难之中,我父亲挺身赴战,救他一命,身中六枪,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生死之交。”

战场上刀枪无眼、瞬息万变,稍不留意就会命归黄泉、阴阳两隔,而这种情况之下的舍命相救,就是一种同生共死的大情谊。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古代八拜之交的全部典故,真乃感天地、泣鬼神,让人不忍卒读,堪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与楷模!人生如能拥有一次这样的友情,也不枉来世走一遭。

友情到底有多深?李白这样形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李白看来,友情比桃花潭水还要深。而我认为这与八拜之交相比,仍稍逊一筹。

中华民族一向是礼仪之邦,忠义、诚信、仁德、宽仁、善良等一直是古人人际交往的优良传统美德!朋友之间情意至深至重,由此有了我们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中华传统人际交往的美德,于我们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即便过了1000余年,仍是我们后世学习的典范!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