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小米(01810.HK)遭遇的“印度问题”有了新进展。去年5月,印度执法机构指控中国科技公司小米(印度)涉嫌违反该国外汇管理法,以向外国实体非法汇款支付版税等为由冻结了其约555亿卢比(约合48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最新消息显示,印度有关当局确认印度执法局确有权持有这笔555亿卢比的款项。
印度是小米重要的海外市场。IDC、Counterpoint、Canalys等市场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2018年-2021年,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分别为28.9%、28.6%、26%、24%。
(相关资料图)
除小米外,vivo、realme和OPPO等企业也在印度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这四家中国公司2021年占印度手机市场约65%的出货量。与小米类似,部分企业近几年在印度也遭遇过类似指控。
遭印度扣押48亿元
根据印度执法局6月9日发布的一份文件显示,该单位已向小米技术印度私人有限公司、小米印度分公司、部分高管,及花旗、汇丰、德意志等三家银行发出正式通知,指控其以特许权使用费为幌子,未经授权将款项汇往国外,涉嫌违反该国《外汇管理法》(FEMA)。
基于该指控,印度执法局早在去年5月即已扣押小米共555亿卢比外汇款项,这是印度当局迄今为止最大数额的扣押。
在上述文件中,印度执法局称,印度有关当局确认印度执法局确有权持有这笔555亿卢比的款项。期间,小米曾多次斡旋,但目前来看,公司为此作出的努力没有奏效。
在该文件中,印度执法局还表示,对小米的调查主要依据《外汇管理法》(FEMA)展开。印度执法局主要指控项目包括两点:一是指控汇款未经当局许可,且通过在印度境外的实体进行;二是指控汇款的名目“特许权使用费”(royalty payments),并无实际意义只是将外汇转移出印度的一种工具。
根据公开资料,印度执法局是专门负责调查洗钱罪和违反外汇法行为的组织。
依据印度《防止洗钱法》(PMLA)、《外汇管理法》(FEMA)以及《逃犯经济罪犯法》(FEOA)的规定,印度执法局有权调查与追踪犯罪所得的资产,临时查封财产,并确保特别法庭起诉罪犯和没收财产;对涉嫌违反外汇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调查,对被认定违法的行为进行裁定和处罚;有权扣押从印度逃脱的经济犯罪逃犯的财产,并要求中央政府没收财产。
面对这项指控,小米印度官网刊发声明称,“我们相信我们向银行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和报表都是合法的”。
经营情况有待改善
48亿元对于小米来说是笔不小的费用,相当于小米去年净利润的一半,而公司近年来的经营情况也不容乐观。自去年一季度以来,小米的营收增速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反映到全年业绩上,2022年,小米总收入2800亿元,同比降15%,经调整净利润为85亿元。
分业务来看,小米智能手机分部收入1672亿元,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部收入798亿元,互联网服务分部收入283 亿元,分别同比变动- 19.9%、- 6.1%、0.4%。公司的两大主营业务营收均在下滑,仅互联网服务有所微增。
小米手机业务收入的下降 背后是整体市场环境的不景气。受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及用户换机周期变长等因素影响,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自2018年起便持续下滑。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8年-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分别为3.9亿台、3.72亿台、2.96亿台、3.04亿台、2.93亿台,同比增速分别为-15%、-5%、-20%、-3%、-4%。
基于当下的行业环境,着眼未来,小米开始造车。2022年,小米研发开支160亿元,同比增22%,系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增加所致。但公司智能电动汽智能电动汽车要产生效益,尚需时日。
至今年一季度,小米收入仍在下滑,总收入595亿元,同比降19%,但利润则有所回升。公司经调整净利润为32亿元,同比增长13%。
同时走入下跌通道的还有公司市值。自今年2月份,小米的股价开始波动向下。截至6月20日午间收盘,小米总市值约2634亿港元,相比2月2日3525亿港元的市值高点,已跌去约三成。
同行亦有类似遭遇
小米在印度的遭遇并非孤例,包括其同行,也遭受过印度相关部门不同程度的类似指控。
根据证券时报,2022年7月,vivo也曾被指控涉嫌违反《防止洗钱法案》,约46.5亿印度卢比的现金等资产被冻结,虽然事后印度当地法院解除了vivo银行账户的冻结,但责令vivo提供1.19亿美元的银行担保。同年8月,vivo又被逃税221.7亿卢比。同年12月,印度有关部门曾在一周多的时间里扣留由vivo印度子公司vivo India生产的约2.7万部智能手机。
OPPO也在去年7月被指逃避关税近439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7亿元,印度当局称“已向OPPO印度公司发出通知,要求缴纳税款”。OPPO印度公司曾回应称,“我们对印度政府声明中提到的指控有不同看法”。
而从最新的消息来看,小米、vivo、OPPO等企业还有新的难题要处理。据环球时报,印度媒体最新报道称,印度政府对在印度的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提出了多项新要求,包括小米、OPPO、realme和vivo等,要求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首席技术官要由印度籍人士担任。
在印度遭遇税务纠纷的并非只有中企。证券时报报道称,今年1月,三星电子印度公司表示,该公司正审查一份与税收纠纷有关的政府通知。据了解,印度税收情报局(DRI)指控三星电子印度公司对远程无线电头错误分类,试图规避172.8亿卢比进口关税。三星电子印度公司也回应称:“这是一起涉及法律解释的税务纠纷。”
另据北京商报,亚马逊、富士康、壳牌、诺基亚、IBM、沃尔玛、凯恩能源等多家跨国企业,都曾被印度税务部门调查并开出过高额罚单。这让跨国企业不得不对印度的投资风险重新评估。
根据环球时报,截至2022年7月27日,已有1777家在印度注册的跨国公司撤出。印度政府的年度报告显示,每年在印度注册的跨国公司数量,从2014财年的216家下降到2021财年的63家,而“活跃”外企在所有注册外企中所占的比例,从2014财年的80%下降到2021财年的66%。(财事汇 乔丹 免责声明:文章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主编联系:gefanmei@moneyweekly.com.cn。商务合作:public@moneyweek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