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从极度信任到中间看似有间隙,最后又回归了到了信任级别,创造了古代的一段佳话。对于建蜀国后,尤其是入川之后,我们在历史书上可以发现,诸葛亮的镜头少了很多,其实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其实诸葛亮一直在用自己的能力辅佐着刘备,仔细分析前因后果你会发现,其实刘备至始至终对诸葛亮都是很信任的,只不过他是站在了一个人主的基础上思考罢了。
刘备是一位雄主
一个不会用人的雄主是不可能三分天下的,曹操很会用人,旗下良将千员、谋臣遍布;刘备账下五虎上将,诸葛亮、法正等伴其左右;江东有江表十二虎臣。刘备在用人这一块并不输给其他两家。
【资料图】
当初刘备在颠沛流离之际,苦于没有谋臣为自己号召人马、出谋划策,在水镜先生的推荐下,三顾茅庐得到了经世之才诸葛亮。其实诸葛亮是一位不世出的政治天才,本来就是到处寄人篱下的刘备,有了诸葛亮之后,明确了自己的以后的道路,制定了战略方针,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事情未发生,却已然做了相应的筹谋,这就是一个顶级政治家的本事。
曹操来袭,联合东吴,赤壁之战抗拒曹操,后夺取荆州,总算在乱世之中拥有了一片土地,后攻取荆州周边几个郡县,巩固了后方。帮助刘备取得当地豪族的支持,站立跟脚,不再东躲西藏,扩充军备和实力,这一切都是来自于诸葛亮的努力,当然也来自于刘备的绝对信任,当时刘备对诸葛亮的关照,都已经引起了张飞和关羽的嫉妒。
但是打下根据地之后,在战功这一块,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就建树不算很强势(六出祁山并不算是成功),我觉得这个跟诸葛亮的本事有很大关系,而这一点,刘备很是清楚,我们先说三个战例。
刘备入川,这个是在诸葛亮的战略谋划之中,但是何时取、如何取这些,诸葛亮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时间。庞统倒是想到了,趁着张松去曹操那里回来,利用张松劝说刘备,同时做好内线工作,拉拢法正等人。在刘备不愿意舍弃仁义取西川的时候,毅然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成全刘备的宏图伟志。可以说,取西川,庞统是立了大功的,纵观整个取西川的经过,前期诸葛亮是坚守后方的,为刘备提供粮草、兵士以及稳定已有的荆州城池。后面是随着入川继续辅助刘备。
在是否攻取汉中的问题上,诸葛亮是犹豫的,但是法正等人是坚决同意并且努力争取的。最后也是刘备带着法正、张飞、马超、赵云等人打下了汉中,而诸葛亮还是在后方督战粮草,为前方将士供应粮草、人力马匹等。
到了夷陵之战前,此时刘备已经很膨胀了,毕竟自己三分天下,还打败了之前不可一世的曹操。面对杀了自己兄弟的东吴,刘备心里的想法就是灭了东吴。当时是有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的,但是都被刘备打了回去,诸葛亮也是不赞成的。刘备没有为难诸葛亮,依然让他留在蜀中,自己带领军队去跟东吴交战。
其实从多个事例中很明显看出来,刘备是信任诸葛亮的,同时也是认可诸葛亮在战略、安抚人心、治国方略等方面的奇才。他很了解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治世之才,但是绝对不是军事奇才,他的表现更多是稳重。
在白帝城托孤,刘备在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诸葛亮和李严,但是我想刘备作为一个雄主,他不可能不知道,其实李严是斗不过诸葛亮的,有人说是对诸葛亮的不信任,留一个李严下来在关键时刻阻挡诸葛亮,我个人看法不同。
首先,表面上诸葛亮是丞相,李严是尚书令,丞相虽然地位很高,但如果没有开府,则没有实际权力,最有权力的机构是尚书台,其长官为尚书令。但是却让刘禅要好好听从诸葛亮的话,要知道刘备死后,蜀汉其实真正的绝对的权力者是刘禅;让李严同时列为辅佐大臣,就体现了刘备的智慧,因为蜀汉是多个势力组成的,刘备、诸葛亮等属于荆州集团,蜀汉同时存在着益州本土集团和东州集团,之前尚书令是先后由法正和刘巴担任,李严是第三位。这样安排就是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刘备需要一个完整的蜀汉,团结的蜀汉,这样做拥有一定的深意在里面,我觉得跟拿李严防卫诸葛亮这事来说,显得刘备过于心计,要知道,刘备也算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所以总结来说就是,为什么前期刘备会那么重用诸葛亮,因为诸葛亮给当初弱小的刘备制定了未来的美好宏图,同时鞍前马后联合东吴。为刘备结交各地豪杰,扩充军备的兵力,谋取荆州地盘,这些都是诸葛亮最擅长的时候。但是随着集团逐渐变大,集团的能人越来越多,刘备就要考虑到"物尽其用,人尽其能",打仗等不算是诸葛亮的长处,治国才是,那么就将政治等方面交给了诸葛亮,庞统、法正等奇谋专家便逐渐脱颖而出。对于诸葛亮的建议,刘备是选择性的接受,而并不是不信任诸葛亮,不然也就不会将自己的江山社稷和子孙后代交给诸葛亮去辅佐。
面对浩繁的历史,你需要一个放大镜,欢迎大家点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