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何以传”?需要人,也需要载体,而文物就是重要载体。
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看得见、让文脉传下去——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强调的这三点,主旨就是让文物“三连”出圈,更好地讲好湖湘故事,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资料图片)
▲ 6月20日上午,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出席并讲话。(图片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的岳麓书院,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文物建筑的代表。
岳麓书院讲堂内,一幅66字长联,既讲了个人自我的修养,也表达了爱国为民的担当。对联中“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在坚守民本立场的同时,也发出了对历史的叩问。
器以载道,物以言志。中国文物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人与祖先对话的“桥梁”,发挥着重要的“传道”作用。
▲ 一代大儒、清乾隆时期岳麓书院山长旷敏本所撰的66字长联,这也是悬挂在岳麓书院的36副对联里最长的一副。(图片来源:湖南日报)
6月20日上午,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这是湖南再次高规格谋划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作为文物大省,湖南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看得见、让文脉传下去,观潮君为您一一解读。
文物保护,为“第二个结合”沃土培根
游览永顺老司城遗址,探秘“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走进湖南博物院,一件件带着历史温度的藏品,映照出源远流长的湖湘文明;前往毛泽东同志故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 湖南永顺老司城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图片来源:新华社)
湖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类型多样,文化内涵丰富,资源得天独厚,是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湖南建设的深厚支撑。
坐拥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可移动文物藏品200余万件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9处,中国传统村落704处……数千年的文明进程给湖南遗留下了丰厚的文物资源,将它们保护好,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 文物修复师进行文物修复。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国家的历史,守护民族的根本,夯实文化的基石。为此,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
今年,湖南出台《关于加强全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在此次全省文物工作会议上,国家文物局、湖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推进湖南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战略合作协议》。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逐步形成,文物事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取得可喜成绩。
观潮君注意到,其中可圈可点的亮点不少。
——作出中华文明探源“湖南贡献”。老司城遗址等13项成果获评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实施考古调查勘探项目2473个、考古发掘项目342个,出土文物和重要标本9.73万件套。
——创造红色文化传承“湖南经验”。牵头举办了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率先推进毛泽东同志故居、秋收起义旧址等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
——探索湖湘文化传播“湖南路径”。推出了5项“首创”工程,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万里茶道申遗等34个文物项目出境交流。
——形成文旅融合创新“湖南模式”。打造了十大主题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品牌,全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游客上亿人次,“古色”“红色”“绿色”交相辉映。
从某种程度上讲,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就是为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沃土培根。湖湘大地有丰厚的文物“家底”,在“第二个结合”的进程中,必将进一步彰显湖南作为。
文化传承,讲好讲活湖南故事
文物无言,却充满温度,是历史最深情的讲述者。让文物活起来,可以有效激活文物的时代价值和当代生命力,增强文化自信,扩大湖湘文化的影响力。
如何讲好、讲活新时代的文物故事?湖南文物工作者拿出了实际行动。
今年“五一”期间,湖南博物院一票难求。人们走进展厅,在“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中,探寻一个湖湘文化生生不息的奥秘。
▲ 湖南博物院两大基本陈列之一“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图片来源:湖南博物院网站)
展厅之内,历史遗珍是祖先在时间长河中的无声回答;展厅之外,山河壮阔,今日之湖南,分外妖娆。
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物正是这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有数据显示:湖南182个博物馆年均开放湖湘文物陈列展览400个,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万余场,35个陈列展览先后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等线上传播方式,使广大的观众足不出户、共享博物馆发展成果……人们心怀对中华文明的骄傲,积蓄起向着民族复兴奋进的巨大力量。
▲ 马王堆复原动态展《一念·辛追梦》。
从《一念·辛追梦》《铜官窑·传奇》等节目频频“破圈”,到“考古现场”体验箱系列产品广受欢迎,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正“活”起来、“火”起来,以真实可感的模样融入湖南民众生活。
在观潮君看来,“活”的并不只是文物自身,更是文物所蕴藏的厚重的文化价值。文物“活”起来了,“火”起来了,讲起湖南故事,便更加精彩。
从更宏大的视野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文物“活”起来,走进“历史的深处”加强挖掘,显得尤为重要。
文明交流,让文物绽放新时代光彩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物同样如此,一场场交流互动活动推动着湖南文物事业的繁荣。
汉长沙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置身历史遗迹中,市民连连感叹“非常壮观”“具有历史感”。
▲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湖南文物主场活动现场。
6月9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湖南文物主场活动在长沙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举行,“汉代长沙王陵墓群十年考古成果分享”“先秦两汉琴史漫谈·古琴修复VR系统体验”“马王堆汉墓出土纺织服饰赏析·纺织技艺体验”等系列活动,给市民献上了一席文化大餐。
利用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宣传交流活动在湖南各地广泛开展,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 市民观看湖南博物院展出的革命文物。
不止于此,一件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通过展览展示传播着历史的价值。“喜湘逢——湖南吉祥艺术大观”特展、“听见湖湘——湖南音乐文物与故事”等多场独具匠心的展览,让文物真正走进人心。
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湖南积极面向国际宣传,援助孟加拉国联合考古、“万里茶道(湖南段)”联合申遗等文物领域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扎实服务国家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大局,正以自信开放的姿态走出去,与世界各国交流互鉴,携手同行。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强化文物工作的担当,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看得见、让文脉传下去。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幅经济社会与历史文物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必将在湖湘大地盛放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