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雨 四川在线记者 郝飞 陈妍蓓
8月22日,由C视觉影像数据库、商务印书馆、成都观鸟会、自贡市观鸟协会、四川大学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约翰·马敬能成都说观鸟——新视野博物大讲坛:观鸟如何促进公众科学》公益讲座在四川大学博物馆报告厅举行。约翰·马敬能教授与四川的观鸟爱好者、鸟类摄影师和市民面对面,分享他的学术研究以及观鸟的认识体会,带领大家一起走进鸟类精灵的世界。
(资料图)
观众与马敬能合影留念。
8月22日,《约翰·马敬能成都说观鸟——新视野博物大讲坛:观鸟如何促进公众科学》公益讲座在四川大学博物馆报告厅举行。
“鸟,人类最亲密的野生动物。因为有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靓丽的光彩;保护它们,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责任。”在分享会中,马敬能图文并茂地为观众讲述鸟类对于人们的意义。
马敬能教授现场分享观鸟知识。
马敬能教授现场分享观鸟知识。
如果你是一个观鸟爱好者,那么你对约翰·马敬能这个中西合璧的名字一定不会陌生。其编写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一直以来被中国观鸟人视为必备宝典,带领无数人走进鸟的世界,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老马”“马大爷”。一位参加活动的读者说:“《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是我观鸟的启蒙书,相信也是许多观鸟人的第一本图鉴。”
观众带着马敬能的书来到现场签名。
1987年,他来到四川卧龙参与大熊猫保护项目,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此后,马敬能便与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川鸟类资源丰富多样,许多鸟是他此前没见过的。在卧龙工作的4年里,马敬能在研究大熊猫之余,最喜欢做的工作就是观鸟。在那段时间,他看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中国鸟种——红腹角雉,并且对工作站附近的几只了如指掌。之后,他又参与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统筹的另一个项目——考察中国生物多样性状况,并为多个地方的生境做环境评估,不仅为中国生态保护作出重要贡献,还积累了大量中国鸟类基础数据。
2000年,马敬能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何芬奇先生合作出版了《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这本书迅速成为当时最好用也最全面的鸟类图鉴。该书的出版算得上是中国观鸟发展之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影响了不止一代中国观鸟爱好者,也极大地帮助了专业研究人员和保护区工作人员。2022年,全新修订后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终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做了很多细节上的改进,非常有利于国内读者更容易地认识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各种鸟类,让这本书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此次公益讲座中,马敬能结合《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和多年的工作经历和观鸟经验,向现场观众介绍了观鸟的意义,以及普通人如何开始观鸟。他认为,观鸟是一项非常健康的户外活动,发现和欣赏大自然的魅力,实现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其次,观鸟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以及关注环境的变化,观鸟所记录到的数据还有助于科学研究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活动中,他还提出了一些观鸟的规范,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尊重鸟类,尊重自然,对见到的一些盗猎行为要主动制止或举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观鸟爱好者也可以参与一些专业的研究工作,比如参与鸟类环志活动、监测鸟类迁徙等。
分享会结束后,马敬能现场解答多位读者的提问,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C视觉影像数据库也为现场观众准备了大礼,通过现场抽奖的形式将马敬能签名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回馈给读者。
C视觉影像数据库通过随机抽奖,为现场的幸运观众带送上马敬能教授亲笔签名的书籍。
C视觉影像数据库通过抽奖,为现场的幸运观众带送上马敬能教授亲笔签名的书籍。
一位来自绵阳的观鸟爱好者李运辰表示:能够与一流的观鸟专家面对面地接触和交流,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科学课,不仅拉近了科学家与普通人的距离,更让我们深刻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海报制作:何涛 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