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 正文
非遗传承 ‖ 艾草手打绒技艺——第五批新密市非遗项目巡礼(4)_当前视讯
2023-06-22 14:56:07 顶端新闻

第五批新密非遗项目巡礼(4)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艾草手打绒技艺

□杨建敏

又逢五月初五端午节,艾草这种传统中草药再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家家户户挂艾草、熏艾香,做艾叶食品,可以袪温辟邪,镇宅安神。

在新密市岳村镇苇园村一带,自古有采集艾草、制作艾绒的传统,如今,流传在这里的“艾草手打绒技艺”已被公布为新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新密市是“岐黄文化发祥圣地”,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境内中药材资源丰富,野生中草药材有1296种(据1992年《密县志》),自古有采药、种植中药材的传统,艾草即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中药材之一。

艾草是一种中国传统野生中草药,有“百草之王”“医草”“灸草”“地阳草”之美称,其味苦、辛,性温,有温经、散寒、止痛、生肌、回阳、救逆等功效。相传中华医祖岐伯在新密岐伯山一带行医采药,采集艾草等中草药为百姓治病,与黄帝、雷公等研讨医术,形成了《黄帝内经》。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利用艾草治疗疾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同疾病的斗争中发现、发展并逐步完善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岳村镇苇园村一带,自古有采集艾草,用手工制作艾绒的传统。2019年《岳村镇志》“药用植物”记载:“有藿香……艾……等。”同书“名胜古迹”还记载,苇园村东部有溱水支流承云水,水南岸有堂湾山,山上有座老奶奶庙,供奉着东周时期郑庄公之母武姜氏。

相传郑庄公与母亲武姜氏和好之后,在山清水秀的苇园东部堂湾建了一座“孝母宫”。武姜氏后来就住在了这里,她识文断字,还懂一些医学,常采集艾草等中草药,运用针灸等为周围百姓治病,名声越来越大,成了民间菩萨。后来,老百姓就把武姜氏奉为神灵,建庙供奉祭祀,俗称老奶奶庙。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二武姜氏去世的日子,形成了堂湾庙会,流传至今。

堂湾奶奶庙

艾草手打绒技艺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在新密民间代代相传。民国初期,苇园村村民张鸿运传承这种工艺,到了1943年,他18岁的儿子张彦立被军阀抓了壮丁,后在医务队从事采集、炮制草药工作,利用家乡传承的制绒工艺为部队服务。1945年,张彦立逃离队伍回乡,一直保持艾草手工制绒工艺,后由长子张治业、孙子张季冬传承至今,家庭传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艾草手打绒技艺采用木捶拍打、人工手搓的方式进行,主要有采摘、拣选、晾晒、陈放、捶打、手搓、提绒等7道工序,保证了艾草药性不挥发、不流失,味香,药性足。

加工工具

艾草的生长速度很快,艾叶一般在春季3月萌发,5月结束,采摘最佳时间在清明节前,此时艾草营养价值最高。将拣选、晾干的艾草自然陈放2至3年,以使艾草充分发酵,香味更浓。

将陈放过的艾草放在石臼中,使用木棒槌进行人工反复捶打,使艾叶上的小梗脱离,形成团状艾绒。随后将捶打过的艾绒,用手工反复揉搓,形成精细的团状,提取出纯净的艾绒。利用艾绒可制作艾绒、艾条、艾柱等艾草制品。

艾草手打绒技艺耗时、费力,面临着失传的危险。2021年,第四代传承人张季冬在家乡建立河南千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这种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