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 正文
诗书画端午丨从文物中感知端午文化和习俗-观热点
2023-06-23 04:54:19 江南时报

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端午来临之际,江南时报记者带你在南京博物院馆藏文物中溯源端午节俗的千年传承,一同感受端午文化的精神气质,传递端午安康的美好祝愿。

傅抱石《屈原像》 纸本设色 81.7cm×59cm 1940年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相传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江殉国,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后人将很多端午民俗与屈原联系在一起,“纪念屈原”也成为端午节最重要的文化意义之一。

屈原也是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笔下重要的创作主题。

1942年,郭沫若完成五幕历史剧《屈原》的创作,在重庆国泰戏院公演,引起强烈反响。同时,郭沫若又完成《屈原研究》,并将《离骚》译成白话文。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深深地触动了傅抱石,傅抱石在夏天创作了《屈原像》。他根据郭沫若的屈原生平考证,以《楚辞·渔父》诗“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入画,刻画了屈原投江前瞬间的生动形象,将屈原赤忱忠心、心系苍生的忧患意识、超凡脱俗的浪漫风度完全呈现在观者面前。画中,屈原身着长袍,蓄发长髯,腰佩宝剑,面庞清矍,神情悲凝,缓步行吟于泽畔,思绪万状,右手正欲握宝剑之状,显现出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概。《屈原像》具有陈洪绶遗风,中锋用笔,以圆润、纤细的线条绘出,具有沉重的力量感,面部刻画生动,头发和胡须以散锋重墨画出,衣纹飘逸,背景“沧浪之水”以散锋皴擦而成,呈迅速流逝之势,以特定的时间、地点凸显屈原投江的悲壮情怀。

独木舟 战国时期 常州市武进淹城遗址出土

赛龙舟是端午节重要的民俗活动,在水系发达的南方尤为盛行。在南京博物院历史馆,就展出了常州淹城遗址出土的“独木舟”。考古发掘显示,淹城建于春秋晚期,距今有2700多年历史,是一座由三道城河、三道城墙组成的军事设施,这种形制目前尚为独一无二。水路是当时主要的通道,独木舟便成为当时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

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人员在淹城的地下、河里、土墩内,先后发掘出一大批有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有4只独木舟在护城河内被发掘,尤为珍贵。南京博物院历史馆展厅内展示的独木舟,为其中之一。与《易经·系辞》古人“刳木为舟”的记载相印证。这艘船为整段楠木火烤斧凿而成,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完整的独木舟,被誉为“天下第一舟”。

原始青瓷冰酒器 战国早期 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国墓出土

古时,五月被视为毒月,五日是恶日,每年五月五日,五毒出没,时疫频发。雄黄有解毒的作用,为防时疫,古人端午节有饮雄黄酒的习俗,据说端午节喝过雄黄酒之后一整年毒虫都不敢近身。

无锡锡山出土的原始青瓷冰酒器,由承盘和冰酒器组成,冰酒器外鼓,上部有13个圆孔,冰酒器置于承盘之上。古人使用时,在承盘中放置储存已久的冰块,向冰酒器内加水,再将盛满美酒的酒杯放置在冰酒器的圆孔中。冰降水温,水降酒温,在江南闷热的端午时节制作清凉的冰酒。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