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者、航空历史讲解员、博物馆馆长、纪念馆馆长……除了农民,我还有多重身份。一重身份,一段经历。串起这些经历的,正是我收藏的“飞机”。
【资料图】
麦田里的“飞机”
“快去看,张长生拉回来了一架‘真’飞机!”1995年冬日的一天,我的家乡河北省盐山县张仁庄村炸开了锅。听说我把“飞机”拉回村,男女老少像赶庙会一样争先恐后地赶来观看。
早年,我进城到航修厂工作,负责拆解报废的军用飞机。看到那么多零部件要被销毁,我觉得可惜,于是向航修厂申请收藏一些机壳,厂里说要经过保密审查后方可。
经批准后,我收藏的机壳一天天增多,回收站放不下,我便把它们拉回老家组装起来,放在麦田边上。就这样过去了很多年,一些学校、博物馆开始请我去讲航空知识。一开始,因为我不会普通话,都婉拒了。可邀请越来越多,我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为了学演讲,我找过一些中学老师帮忙纠正口音,还看了很多书学写演讲稿。
2012年5月31日,我带着“飞机”,来到沧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给全校师生上国防教育课。那一堂课我准备了很久,开场白现在还记得——
“宇宙中有一颗开满智慧之花的美丽星球——地球。蓝天上,有展翅飞翔的小鸟,有搏击长空的雄鹰,也有自由飘荡的云朵,这是大自然的杰作。苍穹中,有飞机、火箭、人造卫星,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活动结束后,我准备拆解机壳运回盐山。一个孩子在“飞机”旁不肯走,小声地问我:“张爷爷,这架飞机会留在这里吗?”去之前,我并没有捐赠的计划。可看着孩子期待的眼神,我改变主意,捐出了第一架“飞机”。
这些年,我一共捐赠20多架“飞机”。早在2008年,我已创办盐山县民间航空博物馆。作为创始人,自然希望藏品放在馆中,可我知道,“飞机”应该有它的去处。所以,当它们离开麦田,“飞”到学校、公园、街道时,我有种说不出的高兴,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走出大山、迎来成才的希望一样。
藏书里的“宝贝”
“阅读让我们优秀”“置身于此,仿佛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民间航空博物馆有个小读者留言板,写满孩子们的读书体会。这些年,除了“飞机”,我还收藏图书。
我有位好友当过雷达兵,知道我喜欢研究航空知识,为我购买过一些专业书籍。书里有图纸、有公式,对我来说就像“天书”一样。这让我意识到:“如果没文化,即便把好东西摆在面前,也‘无福消受’。”
后来,我潜心学习。日复一日,四处找资料的我变成了“藏书家”。从新华书店到古籍书店,再到旧书摊;由航空书籍到国防知识,再到连环画、人物传记等,我去了很多地方“淘”书。目前,民间航空博物馆已藏有5000多本图书。
盐山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芳圃曾到馆里看过藏书。他说:“老张,没想到你的藏书里居然有这么多‘宝贝’。”刘芳圃致力研究党史军史,对《土改教材》《河北民兵革命斗争故事》等旧书特别感兴趣,说现在已经很难找到。
一个专业航空杂志社的主编也对这些藏书赞叹不已。他说:“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的航空理论教材以及早期的航空知识普及书籍、飞机维修说明等,对于研究中国早期航空史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藏书被越来越多的人阅读,发挥它们的价值,我很高兴。收藏要敛和聚,却不应为己而藏,应为大众、为历史、为后代而藏。
一个人到一群人
创办博物馆、作演讲,让我小有名气。2019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聘请我担任盐山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荣誉馆长。我的担子更重了。尤其节假日,平均一天要接待参观团体近20个,引导、分流、解说,忙得我团团转。
“你怎么累成这样?明天我到馆里看看。”没想到,常埋怨我“不着家”的妻子,成了第一个帮助我的“志愿者”。
后来,革命烈士亲属马新义、老红军后代刘进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公益服务团体负责人张忠秀等陆续加入。两个馆的讲解员团队逐渐发展到12人,爱心志愿者超过60人。如今,我们的团队每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活动200余场次,接待参观见学人数超1万人次。
有一次,张忠秀和我聊天。“张馆长,你知道为什么你能带动这么多人参与进来吗?一个字——真。”她说,40多年了,你把大量时间、精力、积蓄投入爱国主义教育和公益事业,能够做到这样,是纯粹的热爱。
很早之前,我也想过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我觉得,我从麦田里走来,能与飞机相遇,是注定的缘分。既然有这个缘分,我何不带着它们走得更远,让它们遇到更多喜欢它们的人呢?
(左越、季锡园、本报特约记者李金良整理)
上图:张长生近照。作者提供